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之城 上海国际大都市史

世界之城 上海国际大都市史

  • 字数: 19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作者: 王敏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32337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城市近18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崛起的历史。本书将上海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843—1949年,上海开埠到现代市政的建立以及初具国际大都市雏形;1949—1978年,转型为内向型的工商城市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1978年至今,回归国际大都市并实现超越,从全球化的视角,以城市的发展,即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演变为基本线索,选取了上海发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历史时期,勾勒了上海由普通的港口城市崛起为国际大都市,经历一段时间的内向工商业发展后,回归多功能国际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定位,并进一步朝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很好的全球城市迈进的历史。
作者简介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管上海市地方志工作,负责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综合史。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并从2017年开始设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地方志研究专项课题。
目录
“上海地方志普及系列丛书”出版说明
前言
1东南都会
由海而生
“东南之都会”
2开埠通商
外国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小刀会起义与租界“国中之国”地位的形成
孤岛效应与城北的繁荣
现代市政建设与都市景观的形成
保护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制度
华界的城市化与现代化
3远东中心城市
航运、贸易、金融、工业中心地位的奠定
“摩登上海”:南京路的繁荣
……

摘要
     由海而生 “上海”的字面意思是“到海上去”。作为地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大海,联想到这是靠海或者是海边的一个地方。事实上,上海不仅靠海、傍海,而且目前上海所在的这块陆地本身亦是几经沧海桑田变迁而形成,上海本是由海而生。 上海坐落在长江三角洲,而且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前沿。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中上游的巨量泥沙在海潮顶托作用下沉积而成。在距今5000—6000年前,长江南岸沙嘴和杭州湾北岸沙嘴相接合拢之后,沙嘴外缘就形成当时的海岸线。距今4000年前,在江流、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下,这条海岸线的东侧又形成了两条平行的沙带,这两条新形成的沙带和前一条海岸线总称为“冈身”。冈身是一个狭长的地带,包括今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奉贤区的部分区域。后来陆地沿着冈身地区不断向东扩展。在距今1200年前,海岸线向东推进到宝山的江湾和南汇的下沙一线。到了8世纪,今天上海主城区所在的地方才开始成陆。 8世纪,一条海堤的修建对上海地区成陆以后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713年(唐开元元年),朝廷鼓励人民开荒垦地,因此在上海地区成陆较早的冈身东约30公里的地方,修筑了一条与冈身平行的南北长一百多里的海堤——捍海塘,来抵御海潮侵蚀,以便在此发展农业。捍海塘工程对于防咸、防洪、灌溉意义重大。捍海塘修建之后,捍海塘以西这块地方开始开垦起来,土壤也得到改良,并且开始种植农作物。 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人口也随之增加。于是应吴郡太守之奏请,朝廷于751年(唐天宝十年),从昆山县南部、嘉兴县东部、海盐县北部,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华亭县。县治在今天松江县城。当时全国有一千多个县,华亭县是其中之一。华亭县设立之前,上海地区分属其他行政单元。自华亭县设立起,上海开始有独立的行政建制。初设的华亭县有1万余户,人口约9万多,在吴郡排在七县之末,也是离海最近的一个县。农产品有麦、稻、麻、豆和蔬菜,另有渔业、盐业,贸易也具有一定规模。 两宋时期,上海地区经济继续稳步发展。北宋时期,在今黄浦江西岸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因海船停泊而逐渐形成聚落,并迅速发展起来。至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在此设上海镇。南宋时期,依托港口发展的优势,上海镇已初具规模。 元代虽然历史不长,但在上海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日渐发达,人口快速增长。元代上海地区发展的带动因素有二: 其一是棉花的引种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宋末元初,闽广等地种植的棉花传人上海地区。起初棉花在上海的乌泥泾一带种植。元代元贞年问,纺织家黄道婆从海南岛带来优选的纺织技术。她教会人们碾除棉籽,振弦弹棉,错纱配色,制造和使用脚踏纺车。纺织技术的改良对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此,棉花大范围种植,上海地区土地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大片不宜种粮的卤瘠之地,变成植棉良田;优质的棉、纱、布成为上海地区特产,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兴盛。 其二是漕粮海运。漕粮是指从东南地区运往京城的税粮,一般是通过大运河。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财赋依赖东南地区,但因运河时有阻塞,漕粮走水路北运极其困难,于是开辟海上通路,在上海镇设立都漕运万户府。一时间,上海镇机构林立,市舶司、税局、万户府、酒务、商务、巡检司、水驿、急递铺,一应俱全,一跃而为番商云集的滨海大港,户数已达6万余,人口数十万。 于是,松江知府以下辖的华亭县地大户多,民物繁庶难理为由,提议另置上海县。1291年,朝廷允准划出华亭县东北和黄浦江两岸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二十六保,设立上海县,与华亭县同为松江府的属县,立县于镇。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县正式设立。县境东西160里,南北90里,领户72500余,人口约30万。 上海地区在明代继续发展,当时的松江府已是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而上海所产的布匹不但享誉国内,上贡宫廷,而且远销海外,上海地区亦由此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至明洪武二十四年,上海县上缴国家的税额占到松江府一半以上,一跃成为“东南壮县”。明代又对吴淞江进行疏浚、吴淞江与黄浦江实现合流,成功地解决了吴淞江水患问题,奠定了上海良港的基础,大船可以直接驶至上海县城,上海航运业也因此更为发达。明中叶以后,上海逐渐形成内河航运、长江航运、沿海北洋航运、沿海南洋航运和海外航运五条航线,其襟江带海的自然禀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对日后上海城市崛起有重要意义。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