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士底狱 一个国家监狱的秘密

巴士底狱 一个国家监狱的秘密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法)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02001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无论是法国史还是法国大革命,国内相关的著作非常多。以法国大革命为关键词,我们可以见到诸如托克维尔、斯塔尔夫人、勒庞、威廉·多伊尔、弗朗索瓦·傅勒、阿克顿、勒费弗尔、雅克·索雷等等大家名作,他们或是从思想史角度,或是社会建制分析,或是梳理事件演变等等,我们从中获得对大革命或法国历史的一种宏观感受。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仅仅将关注点放在巴士底狱本身,以它为切入点去书写法国风云激荡的历史。
内容简介
巴士底狱被攻占,法国大革命由此拉开序幕。这座以中世纪城堡为基础的“国家监狱”被视为王权专制独裁的象征,这里关押过的,除了政治犯与异教徒,还有作家、盗贼、贵族……从福盖到拉,瓦赞,从伏尔泰到博马舍,从铁面人到萨德侯爵,从越狱之王拉图德到名仕朝臣一一巴士底狱的历史正是法国历史的缩影。作者以巴士底狱为切入点,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介绍这座有名监狱的方方面面:布局、建造、制度、日常,以及这座旧制度的“建筑代表”所展现的历史真相,一扫我们对巴士底狱的传统看法。波澜起伏,如同一部精彩的冒险小说,既滑稽又壮丽,既美好又悲怆。
作者简介
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 Jean-Christian Petitfils),历史学家、作家,著有数种历史传纪,其中《耶稣》《路易十四》《路易十六》三本既经典又畅销,已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闫素伟,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翻译学博士,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语语言和文学教授,多年来从事翻译和研究生教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历史回顾
第二章要塞
第三章国王的监狱
第四章国王密旨
第五章监狱制度
第六章受到监视的自由
第七章恶劣的待遇
第八章女囚犯
第九章国家秘密
第十章铁面人
第十一章越狱者
第十二章拉图德,越狱之王
第十三章巴士底狱与公众舆论
第十四章攻陷巴士底狱
第十五章石头的记忆和记忆的责任
摘要
     第一章 历史回顾 圣安托万镇的要塞塔楼在中世纪,bastille或者bastides指的是一些轻型的、可移动的木制建筑,用以在军事行动中掩护人员接近要塞城墙,将第一批云梯架在城墙上。古罗马的恺撒军团就使用过这种攻城的器械,当时的名字叫“突里”,就是后来“塔楼”(tour)一词的前身。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专栏作家乔安·福鲁瓦萨(JehanFroissart)在描写被敌军包围的要塞时写道,“人们在田野和道路上放置了很多bastides”。 bastides这个词也指用石头砌成的粗大塔楼,与城邦的要塞成为一体,用以保护城堡的边门或者大门入口。圣安托万镇要塞的名字“巴士底”(bastille)就是来自于这种词义。 1356年普瓦提埃(Poitiers)战役失败之后,巴黎市政官员在巴黎商会的会长(相当于现在巴黎市的市长)艾提安·马塞尔(Etienne Marcel)的领导下,决定加强首都的防务,修复位于塞纳河左岸古老的腓力·奥古斯都(Philippe Auguste)城墙,同时在对岸建一座新的要塞,将当时快速发展起来的市镇包括进去。从1356年到1358年,在城市的这一边,在厚重的城墙前面又修了一道双重的城壕,城墙上有城门和要塞塔楼。其中的,就是圣德尼、圣马丁和圣安托万的防务建筑。 对这些要塞的原貌,我们现在所知甚少。据古时候的平面图来看,似乎是一座座很大的方形建筑,在城墙上隔一段便建一座。位于城门之间的建筑叫作eschiffes(堡垒工事)、guerites(岗亭)或者barbacanes(瓮城)。bastide(塔楼)一词用来指在城门附近修建的高大工事。工事前面往往还有带围栏的土堆,是一种辅助的防卫措施。这种土堆名叫bastillons,后来的bastion(堡垒)由此而得名。 圣安托万的塔楼——两座厚重的高塔护卫着一座尖形穹隆门——从配置、尺寸,尤其是从战略位置来看,似乎比别的塔楼更加高大。1358年7月31日,艾提安·马塞尔及其同谋西蒙·勒保尼埃(Simon Le Paonnier)和市政长官菲利普·吉法尔(Philippe Giffart)就是想把这座要塞交给纳瓦拉国王“恶人查理”(Charles le Mauvais)和英国人。但是守护要塞的资产者坚决拒绝把钥匙交给他们。在市政长官让·玛雅(Jean Maillard)的带领下,他们用斧头将三个叛贼砍死在要塞门槛上。 当查理五世经过重重磨难和曲折,重新夺回首都之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新的城防。在他命令之下,1370年4月22日,巴黎市长于格·奥布里欧(Hugues Aubriot)在圣安托万城门的位置,为建设一座巨大的要塞城堡奠基。建城堡的目的是防止一切外部入侵,并保护国王一家最喜欢短期居住的圣保罗公馆。巴黎的失业者被雇来干活。赶大车的人每天工钱是5索尔,泥瓦匠每天4索尔,小工每天3索尔。 最早建的塔楼(后来被称为小教堂塔楼和金库塔楼)加高了。后来在市镇一侧又加盖了两个规模相当的塔楼,也就是未来的自由塔楼和贝托迪埃尔塔楼(Bertaudière)。最后,到了查理六世统治时期,1382年或者1383年,在四边形建筑的另两边又各加了一座塔楼,形成四座新的塔楼(天井楼、角楼、郡楼和巴齐尼埃楼)。这时,巴士底有了最终的形式,呈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在南北方向上拉长,长达68米,宽达37米,东部略微拱起,有8座厚重的塔楼,相互之间由筑有雉堞的护墙连接,护墙上有平台或者巡逻通道。 最开始的时候,圣安托万街从中间穿过这座令人肃然起敬的要塞城堡,城堡的两边各有一座城门,一座门面向城市而开,另一座门向着田野。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于格·奥布里欧认为这样安排不大方便。因此他把进入首都的北大门略微向北挪移。这样一来,巴士底便以其巨大的体量,堵住了圣安托万街的端头。要想走出巴黎,必须向左转,走新的圣安托万门。1671年,圣安托万门经过重新修葺,让人看起来更加舒服一些了;后来到了1778年,这座城门被拆毁,从而消失了踪影。尽管市政府表达了愿望,但是要塞的两个入口并没有被立刻封堵。通向田野的大门成了一条秘密通道,白天晚上都可以进出,而不必经过资产者民兵护城队的盘查。这道城门连通的一座建筑主体位于两个最为古老的塔楼之间,一侧有一座吊桥,另一侧则有一座固定的桥跨过护城河。城门上有一组五座雕像,其中一个便是旁边修道院的守护神圣安托万,另外四座雕像一个是国王,一个是王后,还有两个孩子,大概是查理五世和让娜·德·波旁的孩子,也就是王太子查理(未来的查理六世)和奥尔良公爵路易。一直到建筑被拆毁之前,这些雕像都在,但是在1652年的战斗中被严重毁损。 在16世纪,两座备用门被堵死,这大概是国王的工程师巴迪斯特·波萨尔(Baptiste Porsal)在城堡前边建堡垒时发生的事。面对小教堂塔楼和金库塔楼的桥向南移,成了通向金库塔楼和郡楼之间的一道边门。到了1634年,这条通道也被堵死了。巴士底专享的入口便只剩下南边巴齐尼埃楼和郡楼之间的大门。 P11-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