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日常实践研究

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日常实践研究

  • 字数: 11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爱国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3132261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民俗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以“皮影戏传承人”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重点考察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身份、生活现状、传承机制与创新模式等问题,以此强调我们可以通过对传承人“日常实践”的关注与诠释来推动地域社会的内驱力发挥功效,从而实现乡村社会与文化遗产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陈爱国,2011年获得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利用及管理研究,主持教育部、上海市等科研项目。201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目录
绪论1
一、研究问题1
二、理论视角2
三、研究方法10
四、分析框架11
第一章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共性:“内生动力”13
一、共同理念:内生式发展15
二、共同路径:内生式共治机制23
三、小结28
第二章乡村社会的非遗传承人:多重身份与创生能力30
一、“日常实践”的理论考察30
二、遭受弱化或否认的传承人创造力33
三、依然“健在”的民俗36
四、传承人的日常实践:创生能力46
五、小结52
第三章乡村社会的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54
一、传承人A的个人生活史:华县55
二、传承人B的个人生活史:环县58
三、传承人C的个人生活史:唐山66
四、小结73
第四章迈向城市的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76
一、传承人D的个人生活史:北京76
二、传承人E的个人生活史:北京80
三、传承人F的个人生活史:唐山88
四、小结94
第五章非遗保护与“文化消亡话语”96
一、两种不同的话语96
二、“文化消亡话语”的角色担当97
三、“文化消亡话语”的反思103
四、小结105
第六章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的公共性话题107
一、问题的提出107
二、乡村社会的民俗文化:共同性11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性115
四、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2
五、小结125
结语127
参考文献131
后记1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