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电影编剧的秘密 珍藏版
字数: 392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芦苇,王天兵
出版日期: 2022-10-01
商品条码: 978757142498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40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1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每一个文字创作者都用得着、学得会的写作指南! 这是一部值得较为珍藏的编剧宝典 也是一位编剧大师的成长史 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谈艺录 屡获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大奖的电影编剧、中国电影编剧的“天花板”芦苇 通过和王天兵对谈的方式,芦苇倾囊相授: 电影类型的奥秘、通用的编剧法则和一线的实战经验 全面揭秘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赤壁》等重要作品的创作经验 畅销十年,全新出版,增订近10万字、近150页内容,装帧升级为精装版 对未曾听说过芦苇的人,阅读本书是一次让人大吃一惊的相遇;对了解芦苇的人,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重逢 以芦苇和王天兵2013年以前的四次谈话为基础,回顾了芦苇的整个创作生涯,深入探讨电影类型与艺术的关系 赠送珍贵芦苇版《赤壁》电影剧本、《图雅的婚事》电影剧本 如果你热爱电影 又曾萌发过写作剧本的冲动 但总有不入其门的挫折感 那么这套书将激发你创作的兴趣 编剧大师芦苇毫无保留地袒露心扉 将毕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盘托出 手把手地教你写剧本、讲故事 带你探索编剧的奥秘 增强你创作的信心
内容简介
《秘密1》于2013年首次出版,收录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回顾了芦苇的成长经历和编剧生涯,并将其作品的创作过程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颂》《霸王别姬》《活着》《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图雅的婚事》等。作为创作示范,书中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全文。本书谈话内容实在具体,有可操作性,可作为编剧入门实务指南。 《秘密1》本次再版增补了关于《赤壁》剧本的解读谈话、《图雅的婚事》剧本,以及芦苇、王天兵自《电影编剧的秘密》出版以来相关主题所有重要的对谈,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是对芦苇的编剧艺术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全面补充,以及对读者疑问的一个系统解答。
作者简介
芦苇,有名电影编剧、策划人。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探索电影类型的中国电影编剧,将好莱坞的电影手法与中国电影有机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编剧风格,尤其擅长写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史诗正剧。根据其剧本拍摄的电影屡获国际大奖: 《霸王别姬》获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很好影片金棕榈奖(1993年)等 《活着》获第47届戛纳评委会大奖、人道精神奖(1994年)等 《图雅的婚事》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很好影片金熊奖、独立精神奖(2007年)等 《狼图腾》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很好故事片奖(2016年)等 王天兵,作家、编剧。他和芦苇搭档创作多部电影剧本,其中,史诗片《刘诗昆》是根据他撰写的《钢琴传奇——刘诗昆回忆录》改编而成,展现了钢琴大师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近年来,他致力口述史的撰写及电影改编工作,如《支教奶奶——周秀芳自述》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全国道德模范的形象,还有手艺人系列——关于漆器大师的《甘而可自述》和关于紫砂奇人的《吴小兔自述》等,他都希望改编为电影并亲自执导,让当代中国故事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 曾出版《西方现代艺术批判》《我这样画画》《哥萨克的末日》等多部著作,是国内公认的巴别尔研究专家。
目录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长大/芦苇王天兵
电影编剧的秘密(上)/芦苇王天兵
从艺之初
编剧入门
武侠片的模式
正剧类型
创作《霸王别姬》剧本前的准备
《霸王别姬》剧本的创作过程
第五代导演不太会讲故事
电影编剧的秘密(中)/芦苇王天兵
从《秦颂》说起
《西夏路迢迢》
《李自成》
《白鹿原》
《杜月笙》
《活着》
《等待》
……
摘要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长大 芦苇 王天兵 下面的谈话原是芦苇和王天兵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的一次讨论,话题涉及职业与业余电影的区别以及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谈话时间是2005年3月13日,定稿于2005年7月14日,刊发于2006年第三期《天涯》杂志。这次谈话是本书的先声或前奏,其中提到的诸如电影类型、电影剧本的写作技巧、文学作品与电影剧本的关系等问题将在书中得到进一步的解答和阐释。 王天兵:我认识的那些搞艺术的都是什么都懂,可你常说“我不懂”。我上次请你谈《骑兵军》,你也说不懂小说。即便对电影编剧,你也说只懂正剧和悲剧。可我恰恰觉得你是一个职业编剧,因为你知道自己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你什么时候学会说“我不懂”的?你是否觉得中国电影还很业余? 芦苇:有句老话叫“隔行如隔山”,艺术涵盖的内容实在是浩瀚博大,弄懂一个行道都足以倾尽人的毕生精力。我年轻时也自命志在艺术,埋头读各类艺术史,读多了方知个人的局限,每个人都不过是恒河中一粒细沙……能干干脆脆地承认“我不懂”是受益于维特根斯坦①学说。 至于中国电影的水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跟谈中国股市和足球一样,提起这个话题心绪就会变得很复杂。 王天兵:你是我认识的艺术家中很少谈艺术,而把“类型”挂在嘴边的人。你自己是写类型片——侦探片(《疯狂的代价》)出道的。类型和艺术是什么关系? 芦苇:电影的类型犹如文学的文体,亦如建筑中的结构,各有不同的功能及限度。如果用写监狱号规的文体去写情书,结果准会不妙;把厕所设计成剧场那样气派也几近荒唐,这些都是常识。可叹的是,我们的电影常常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类型不清往往导致电影内容混乱。 “艺术”一词的意境辽阔无边,而说起电影类型一定会有具体所指,我觉得谈电影类型比谈艺术实在得多,是在说电影本身的事,而不是漫游虚境。 王天兵:我常听你说“功力”“扎实”两个词。这两个词已经被滥用而失去意义。功力是否指技巧?扎实呢?这是你衡量情节片的标准吗? 芦苇:功力所指不仅仅是技巧,还是一个人的全面素养及能力。扎实不仅仅是衡量情节片的标准,还是一部好电影的基本品质。 我同意你说的这两个词被滥用,直至用烂,但我国电影所缺失的仍是这两个词,就像“诚信”这个词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境遇。这充满了反讽,像是一部事关“社会失语症”的黑色幽默电影,让人无语。 王天兵:从这个角度看你所喜欢的《小城之春》《小武》《惊蛰》,这些片子都是艺术片,你也说它们功力深厚。为什么你又担心贾樟柯、王全安拍情节片会有一道鸿沟要迈?情节片和艺术片怎么会有这么大差距?你是否因此认为中国电影还“穿着开裆裤”?请列举你认为还很幼稚的五部片子,大片、艺术片、试验片都包括。 芦苇:这三部电影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精品。但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依次为《小武》《站台》《任逍遥》)一部不如一部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是以小县城青年人的生存体验为出发点,一举拍出了《小武》这样的杰作。不过数年,到《任逍遥》时还是同样的主题,情节与人物却苍白和脆弱得难以成形。到了《世界》已经可以说是伪善了。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几乎是中国电影人难以逃脱的命运。王全安比较稳健,第一部《月蚀》初露锋芒,第二部《惊蛰》便成了中国影坛具有“惊蛰”意义的作品,令人惊喜。在眼下这个泡沫化的文化市场下,这样一部在人文品格上本色纯粹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是当时我推荐他去导演《白鹿原》的原因。《小武》与《惊蛰》均是纪实风格的生活片,在情节叙述上有很大的自由,不受戏剧法则的。如果要拍大片、驾驭戏剧强度大和故事情节强的电影,不是仅凭感觉便可以成功的,确有一道鸿沟需要跨越。 合理而精彩的情节叙述是硬功夫,几乎所有中国导演都在此“触礁”,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等曾闯关成功的也会“翻船”,《十面埋伏》便是明证。这部画面精美绝伦的武侠电影在故事情节上却荒诞不经、一塌糊涂。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第四代导演至第六代导演所受的专业训练先天不足;二是电影环境与市场利益已经把电影人卷入惊涛骇浪之中,令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借本翻账、火急火燎的赌徒,哪可能再潜心创作呢?鉴于此,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