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绿子午

绿子午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高凯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13628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绿子午》是当代有名诗人、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凯的一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该书入选了中国作家2021年重点深入生活项目。作品通过追溯子午岭发展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陕甘革命老区人民在子午岭森林保护、建设方面的成就以及子午岭林区改革发展和干部职工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记录,是难得的报告文学佳作。
内容简介
《绿子午》是一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通过追溯子午岭发展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陕甘革命老区人民在子午岭森林保护、建设方面的成就以及子午岭林区改革发展和干部职工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记录,作品语言流畅,事例选取鲜活,感情充沛,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精致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绿子午》以报告文学的体式,在纵的方向宏阔了子午岭远古至今的沧桑历史变迁,在横的方向触及了子午岭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子午岭职工的生存现状、子午岭生态保护的影响与成果等多个侧面,注入了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共存关系的深切思考。《绿子午》展现了中国林业人植树护林、养林育林的艰难历程,书写了他们在根深叶茂的林海中的寂寞却坚定的守望。作品塑造众多具有奉献精神、生态意识的护林员的群像,深情地讴歌了驻守在子午岭的林业人甘于寂寞、的“子午岭精神”,深刻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简介
高凯,1963年出生,甘肃合水人,作家,诗人,现任甘肃文学院院长、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和绘本。
目录
引子:大事记
子午岭上究竟有多少个岭
“十大难+1”之长叹兮
护林员都是一样的
山丹丹花开
送给七个小矮人的七首小诗
火凤凰不是传说
一个密林部落和一个山大王
追寻吃了豹子胆的豹子
它们回来了
伐木者的背影
森林之根
后记
摘要
     子午岭上究竟有多少个岭 这一节里,有两件捅到了天上的大事,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必须耐着性子来读。 沿着子午岭之路,回到我们大森林里去。我从子午岭开始,《绿子午》从我开始。在这中间一个世纪的时空里,绵延着一片森林缓慢而苍茫的年轮,横亘着包括我在内的几代人根深叶茂的林海守望。 我出生在子午岭的腹地甘肃省合水县,虽然因为工作关系最后远离了这一郁郁葱葱的胎衣之乡,但我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子午岭人,我的精神之根永远留在了子午岭森林深处。已近花甲之年的我,像一枚飘零已久的树叶,不停地回望着身后的那一片森林。 我的子午岭之行从童年就已出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稀缺的生活物资,除了粮食,就是水和柴火。这三样东西,可谓人之命脉,互为勾连,缺一不可。不过,优选的粮食灾难被我躲过去了。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出生的人,都是父母吃饱了肚子有了力气之后争相生下的孩子。我们幸运地飞越了父辈们曾经遭受的饥馑年月,号啕着降临人世并得以生存和长大。记忆中,家里粮食不多,但能吃饱,没有细粮,但有粗粮,开荒造田,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人们有了足够的口粮。小时候,“饿死鬼”已经只是一句骂一个人能吃的话,孤魂野鬼里已经没有饿死鬼。 饥饿免了,但干旱和严寒难免。因为天灾人祸,植被遭到程度很大的破坏,森林天天在后退,川道和沟涧的水资源几近枯竭。又因为住在塬上,家家的基本生活用水,都要靠人和牲口到往返二三公里远的深沟里去抬去驮。沟里的那眼泉水,站在塬上看去,就像是一面小镜子,忽闪忽闪地反射着日月微弱的光辉。泉子里经常没有水,一勺子舀下去都是泥浆和蝌蚪,只能等一会儿舀一勺,再等一会儿再舀一勺,直到把水桶一勺一勺舀满。即使是舀满的水桶,也是混浊的一桶水,抬回家还要澄一会儿再慢慢倒进水缸,倒进水缸还要再澄半天才能喝一口或者做饭。我们家没有牲口,只能靠人抬靠人挑了,而所谓的人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大人们还有更重更苦的活儿要去做呢。那条吃水的黄土路,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无非是人走得多了,稍微宽了一点点而已,不要说是雨天,即使是晴天,也十分险要,上上下下,全凭心劲和胆儿,稍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到沟里去。我就滚过那么一次,好在沟里的坡不是很陡,人慢慢停了下来,被一棵树挡住,水桶则是一直滚到了泉水边。结实的水桶还会有那样的运气,被捡回去继续用;不结实的水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滚到半山腰就会粉身碎骨。 沟里没有水了,就接雨水。看见天阴下来,快要下雨的时候,家家就把盆盆罐罐搬出来摆上一院子,还不停地敲敲打打,老老小小看着天的脸色等雨滴。时间长了,等不及下雨,就赶紧挖一口窖,慢慢蓄积雨水。但是,挖窖不是想挖就能挖的,那可是有劳力有余钱的人家才能实施的大工程。有时候水窖也靠不住,如果半年不下雨,那些枯窖就像一截揪断了的肠子,愁肠万般。我家也有一口窖,但那是与邻家合力挖的,没用几年就给我们来了一个底朝天。 柴火之苦比缺水更甚。吃水,幸亏沟里还有那么一个不死不活的泉子,烧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集市上也有卖的,但价格太贵,一般的人家买不起。在村子里,不要说沟沟洼洼,门前屋后长着几棵树的人家也不多。一年四季为了大量的柴火需求,比如烧水做饭,比如烧炕,一家子可以说是挖空心思“广进柴源”。扫树叶就是“柴源”之一。但是,因为树木所剩不多,落叶也是有限的,而且树叶不耐烧,身子太单薄了,一见火呼啦一下就灰飞烟灭,没有硬硬的火焰,当然就没有持久的热量。每一年秋天,一些心急的人看见树叶落得慢,还会爬上树去或在树下摇树使叶落。我家大门口就有一棵大杨树和一棵大核桃树。大杨树是父亲留给他和母亲百年后做棺木用的,而大核桃树则是为了解决我们嘴馋的问题。这两棵树在一家人眼里无比地稀罕呢。临近秋天,两棵树专享能让我们利用的就是它们的枯枝枯叶,一夜秋风吹来,总是有一些枝枝叶叶纷纷落下来,我们便赶紧去拾去扫。大杨树上还有一窝喜鹊和一窝乌鸦,即使不见秋风,喜鹊和乌鸦平时也会冷惜似的给我们蹬下来一些树枝树叶。如果遇上大风端了喜鹊和乌鸦的巢,那可就是好大一筐柴火呢。这棵杨树给我家的贡献当然只是绵薄之力。其实,一些树叶绿的时候就被羊吃掉了,记得我就爬上过几棵柳树,给家里的一只羊折过树枝,致使家门口那个沟里仅有的几棵柳树的头,每年到了夏末都是秃秃的。大人们不论,我们小孩子欺负那些树好像成了一个传统。长大后有一年回乡,我还看见一个放羊的小孩把路边的一棵小树压倒让自己的奶羊吃树叶呢。当时,我真想喊一声,但没有喊}}{声。因为那一幕似乎是在再现我的童年。除了依靠树,斫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柴源”。所谓的柴,其实就是山野里的野草,牛羊不吃的野草或者因为地势偏僻牛羊吃不上的野草,得空就乘势疯长了起来,一到夏天家家都会抢着去割,有些野草被连根拔了,一捆捆背回家后,堆在院子里晒干,就是过秋天熬冬天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