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 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第8集)
字数: 238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商品条码: 9787300308869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7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四十余位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的采访事迹。他们是人大校友的代表,是人大校友的缩影,分布在、教学科研、新闻传媒和商界、军界等众多行业。在他们身上,参与采访的师生们深深感受到广大校友对母校的牵挂和眷恋,对母校发展成就的由衷骄傲与自豪,对母校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和期盼;深深感受到人大师生与人大校友有着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早日把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录
勇士,奔走于精神的原野——记 “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负重前行——记改革先锋何载
足履实地 老有所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党委副书记杨友吾
无畏无惧 信仰坚定——访实力派画家李墨祖
做民族音乐的拓荒者——记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
赤忱丹心许家园——访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张常海
战火中的铿锵玫瑰——访战线文工团女战士任弘
为祖国唱一曲心中的歌——记人民艺术家郭兰英
与“三人”同行的日子——访中国金融教材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李皓原
蓝天碧野 赤子情怀——记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
信仰之路 无愧无悔——访外交学院原副院长石磊
不畏困窘 砥砺前行——记原国家工商总局财务处处长陈韧
为时代发出必要的 “声音”——访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原高级编辑叶周
铁肩担道义 热血铸忠诚——访广西公安厅原副厅长马禾
为党的新闻事业矢志奋斗——访广西出版总社原副社长李文杰
将革命热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记新四军女战士马龄松
芳华映春桃——访扎根祖国边疆的校友赵映桃
经历坎坷让生命更深刻——访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
梦萦西北 笔耕边疆——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邵强
一辈子坚持人民至上——访国有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刘济民
一颗初心不改 一生耕耘不辍——记海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林克昌
以毕生所学报效祖国——访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郭树银
始终听从内心的呼唤——访新华社高级记者何砚平
忠诚热忱 贡献奉献 敬业专业 自律他律——访学习时报社原社长周炳成
人生多变 能力为本——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冯伯群
思圆行方 再接再厉——访中共党史出版社原社长张琦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
成功源于坚守——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国新
诚实做记者 诚实办报纸——访 《人民日报》体育部原主任记者汪大昭
潇洒自洽 年华溢彩——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苗棣
纸笔为歌 欢呼改革——访中国新闻社原副总编辑田惠明
写一生食事——访散文作家汪朗
三次创业秉持一份初心——访大连校友会会长朱新会
笔下光怪陆离 心中浩然坦荡——访 “红色悬疑小说第一人” 张宝瑞
没有过不去的坎——访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原新闻发言人郭嗣平
无悔档案 一生之华——访中央档案馆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 (室)业务指导司原司长孙钢
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访新华亚太电视广播公司原总裁陈湘安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访中国人民银行原保险监管孟兴国
勇敢地迎向困难和挑战——访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蒋志刚
在奔腾洪流中锚定人生坐标——访中国进出口银行原纪委书记张松涛
脚下有泥土 眼中有星河——访大众报业集团原总编辑傅绍万
学以致用 修法为国——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法律顾问赵向阳
勤奋为本 不负时代——访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孟杨
难忘人大魂 一生做新闻——访中国记者协会特邀理事姜波
永远奔跑在路上——访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旭
卅载波涛里 无悔闯海人——访海南校友会会长秦建国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访火箭军某部原政委张普庆
怀勇者之心 立互联网潮头——访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
后记
摘要
勇士,奔走于精神的原野 ——记“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 撰稿/苏畅 高士其简历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05年11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科普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代表作有《菌儿自传》《细菌的大餐馆》《抗战与防疫》《我们的抗敌英雄》《科学诗》等。1925年,高士其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从清华毕业赴美深造,考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1937年,高士其奔赴延安,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会见他时称赞他是“中国的红色科学家”。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士其一生的事业充满传奇和奋进。他以伤残之躯,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学文艺作品和科普理论文章,先后著书数十本,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去世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为“中华民族英雄”;1995年4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委员会”宣告成立;1999年,国家设立“高士其科普奖”,成为中国科普界的优选奖;1999年12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高士其星”。 高士其的传奇一生,前半段是动乱的、痛苦的、撕扯的,后半段则是激昂的、奋进的、光明的。因为病痛,他无法独立站在这片黄土地,但这位思想上的巨人却始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1905年,高士其出生在福州的一个书香家庭。他自幼聪颖,4岁开始由祖父启蒙读《三字经》《百家姓》等,7岁便进人福州的新式小学接受正规教育,13岁时考取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并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1925年高士其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由于成绩优异,他插入化学系三年级,一年后即以全优成绩毕业。正当他准备在化学领域继续攀登时,痛闻姐姐死于流行性疾病的消息,高士其毅然决定学医,走上研究细菌学的冷门道路。 高士其变成了一个“科学疯子”:在研究“食物毒细菌”时,他竟然亲自吞食了一种病菌菌液,只为了最直接地取得食物毒细菌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第一手数据。1929年,变故横生。因为一次实验时不小心弄破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意外感染脑炎病菌的高士其,不幸留下终身残疾。眼球失控、脖颈僵直、手足颤抖,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均未将他打倒,面对国内疫病猖獗的状况,高士其决然地说:“我怎能袖手旁观,独自养病?”他带病坚持学习,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医学博士课程。 两年后他荣耀归国,作为全国五个微生物学家之一进入南京中央医院担任检查科主任。然而,这里的工作并非尽如人意。医院仍是旧社会式的官商机构,金钱交易仍被视作首位,这样的腐败黑暗和肮脏龌龊令高士其愤慨万分,科学家正直善良的秉性与腐败罪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毅然辞去这份稳定的工作。辞职在家的高士其经李公朴介绍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有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陶行知邀请,高士其参与了“儿童科学丛书”的编撰。后来高士其住进李公朴在上海创办的“读书生活社”,结识了青年哲学家艾思奇。这段缘分,给高士其的人生之路提供了新的光明,他意识到:旧社会是吃人的大魔王,毒菌是小魔王,若想消灭小魔王,首先要消灭大魔王。 文艺创作对高士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熟知毒菌如何摧毁人体的高士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伪君子、假道学时,惊奇地发现这些糟粕如同毒菌一般,侵袭着劳动人民的躯体、毒害着他们的灵魂。自此,高士其痛下决心,以笔为矛,与之死斗。 在“读书生活社”中,高士其阅读了大量文艺作品,其中周建人的《讲狗》以其轻松愉快却辛辣讽刺的文字给高士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启发的高士其决定用这种笔调撰写一些浅显易懂而富有知识的科学短文,既能针砭时弊,又能传递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消灭旧社会的糟粕。 很快,原名高仕錤的他改名为高士其,秉承着“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的思想,发表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三篇文章,拉开了自己科普文艺创作的序幕。 然而,病魔的折磨却给高士其的写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每每写字,便要用上半天,他颤抖的手并不能像常人一般灵活地书写;再加上居住条件恶劣,一天的书写量仅为几百到上千字。可这并不能成为高士其文艺创作的阻碍。1935年到1937年,短短两年间,他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转战艰难的科普创作,并非放弃医学,而是试图以文字启迪民意,以科学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