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货币死亡 魏玛德国赤字开支、货币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噩梦

当货币死亡 魏玛德国赤字开支、货币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噩梦

  • 字数: 20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英)亚当·弗格森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469637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魏玛德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发行大量的货币而导致经济崩溃,当时的柏林街头满是饥饿的人,有人偷走用来装钱的篮子和手提箱,却把钱扔在原地。作者亚当·弗格森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向世人展现了货币崩溃的实况,通过魏玛德国优选的通货膨胀欺诈阴谋,告诉世人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英]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son)1932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格拉斯哥先驱报》《泰晤士报》记者。曾任欧洲议会议员、英国外交部特别顾问、欧洲国际工商事务顾问及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 黄金换钢铁
第二章 死气沉沉的街道
第三章 战争的账单
第四章 十亿的谵妄
第五章 滑向恶性通货膨胀
第六章 1922年之夏
第七章 哈布斯堡的遗泽
第八章 纸币泛滥之秋
第九章 鲁尔斗争
第十章 1923年之夏
第十一章 哈芬施泰因
第十二章 深渊之底
第十三章 沙赫特博士
第十四章 失业的爆发
第十五章 裸露的伤口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黄金换钢铁 1913年,一战爆发前夕,德国马克、英国先令、法国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价值几乎相同,其中任意一种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均是1:4~5。但到了1923年年末,无论是1先令、1法郎或1里拉都可以兑换高达1万亿德国马克,实际上当时已不会有人再愿意用任何东西去兑换德国马克。贬值了1万亿倍的德国马克已经名存实亡,这一过程只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德国马克的陨落是渐进式的。在一战期间(1914—1918),德国马克的外汇价值几乎腰斩,到了1919年8月,又再次跌去一半。从1914年到1920年年初,尽管生活成本上涨了约9倍,德国马克的海外购买力却只剩下了原来的四十分之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德国马克的价值一直在令人不安地上下波动,随后,它以不断加速的趋势一路狂跌,随之而来的是满目疮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政治。直到1923年,可以说在苦撑多月后,德国马克终于越过理性的悬崖边缘,紧步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后尘,堕入深渊,甚至摔得比两者还要惨。 1923年是通货膨胀飙涨的一年,德国的金融部门陷入了癫狂状态,经济灾难席卷了数以百万计的德国民众。这一年德国见证了各种天文数字、“手推车通胀”①以及各种靠前的金融乱象。1923年11月德国马克的寿终正寝,不失为一种仁慈的解脱,因为先前8个月发生的种种事件已经注定了旧德国马克早已无力回天,这些事件还预示了德国将不得不经历异常严峻的金融重建过程,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重建使数千家企业破产、数百万人失业,让人们陷入无望的境地,还间接地让全世界都不得不为之付出更为可怕的代价。 1923年的通货膨胀是如此荒诞离奇,又结束地如此突然,以至于往往被当作历史奇闻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然,作为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一系列事件的高潮部分,这次通胀无疑是载入史册的。魏玛时期发生的这次通货膨胀,其成因在许多方面都是绝后的,当然这一点并不重要;政治环境不同了,金融混乱能再次演变到这种地步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或需要认识到的是,通货膨胀,不论起因如何,对一个国家和它的政府、人民、官员以及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社会对物质享乐越崇拜,通胀带来的伤害可能就越严重。如果人们能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战败的同盟国的遭遇吸取任何教训的话,那就是货币是自古以来世人所接受和信赖的交易媒介,人们用它来衡量价值,用它来彰显社会地位,用它来建立安全保障,用它来存储劳动果实。而正因为此,货币崩溃的过程会伴随着贪婪、暴力、痛苦以及源于恐惧的仇恨,没有任何社会能历经这一过程而毫发无损。 当然,1922年和1923年不光让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资产阶级遭遇了灭顶之灾,还给更多的普通民众带来了饥荒、疾病和贫困,偶尔甚至带来死亡。任何挺过那段艰难岁月的人,都无法平静地描述那场灾难。对这几个国家的人民最为致命的打击在于这段时期仍然只是一个虚假的很好,而实际上,真正难以想象的各种压力在未来几年才会一一显露。经济上,在大约4年的时间里,终极的灾难始终近在咫尺,每当人们认为它们已如期而至时,总有更大的灾难紧随其后。各种讲话、报纸文章、官方记录、外交电报、信件和日记经年累月地宣传着记录着糟糕的局面即将过去,而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每况愈下。1921年的人们想象不到1922年还会有更多的噩运。而伴随着下一年的到来,总会发生更糟糕的情况,令之前的灾难相形见绌。 把笼罩在这些国家的绝望接近归咎于通货膨胀,显然会造成误导。1918年冬到1919年春,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在经历了战时的匮乏和军事惨败之后,都爆发了政治革命。因此,即使和平条约允许战败国以十分缓慢的进程重新恢复经济,面对此时的形势,只有以复仇为出发点的措施才能提振民众的士气,而且这种情况也会持续较长时间。我们并不总是清楚哪些事件——哪次民众集会引发的骚乱、盟军最后通牒或政治暗杀——导致了通货膨胀恐慌;也不清楚哪些事件本身是由货币的不断贬值和生活费用的上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