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 学习篇 10周年纪念版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 学习篇 10周年纪念版

  • 字数: 13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饶雪莉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92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书中的每个话题都那么直戳心窝,都是孩子成长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琐碎细小,却让我曾经烦恼过。雪莉的话娓娓道来,没有多少大道理,就是告诉家长一个老师的看法,但这看法非常有用,及时给家长指点迷津。有用的就是优选的,值得家长一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孙宏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者,小学教育是学生的起跑线。要让孩子快乐起跑,家长和老师就应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和“合作伙伴”。本书真实的案例、真诚的话语,就像老师在和家长娓娓谈心,帮助家长解决孩子上小学遇到的种种问题。 —小学特级教师 刘庆华这是我读到的最真诚、最实用的家长贴心书。饶老师不是教育专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作家,她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是她抛开所有的顾虑,告诉我们那些家长渴望了解却不曾了解的事,帮助家长和老师和谐相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能在小学快乐成长! —学生家长 王冬梅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老师,我从这本书里得到了许多经验,懂得了很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小学校园中的焦点问题,作者用亲身经历给读者支招儿,不仅使家长受益,对小学老师也很有帮助。谢谢! —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 赵晶晶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实践经验,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帮孩子找到快乐成长与考试升学的平衡点,让孩子快乐度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 书中所写的问题,分别从细节教育、兴趣培养、学习指导、家校配合出发,以择校、择师、兴趣班、校园霸凌等多个在小学生活中会常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饶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亲身感触,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作者简介
饶雪莉,亲子教育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曾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全国小学观摩课金奖”,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现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和儿童阅读推广,被媒体誉为“家长和孩子的知己”。其作品多次荣获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其中《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荣获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很好畅销书”、2019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百部家庭指导读物”等荣誉,部分作品输出海外。代表作: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成长不迷茫》系列等。 抖音搜索:雪莉老师
目录
第一章 好老师胜过好学校
1.让孩子在家上学?除非你又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2.孩子要提前入小学吗?
3.名校未必好,老师更重要
4.“三心”判断好老师
第二章 学习习惯要培养
1.书包里的教辅书,一本就够
2.想要学好语文——基础、阅读、作文,一个都不能少
3.想要学好数学——重基础、多运用、练好数学思维
4.孩子做作业,家长放风筝
5.孩子作业多,家长怎么办
6.辅导孩子功课,家长自带“灭火器”
第三章 让兴趣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1.上不上兴趣班,兴趣来决定
2.“双减”后,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3.“双减后”,如何多维度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4.奥数也是一种兴趣,学得痛苦不如不学
5.比不比赛,孩子都可以很优秀
6.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
第四章 平常心对待学习成绩
1.平时成绩比期末成绩更重要
2.不以分数论奖励
3.别让小升初成为难以言说的伤
4.多子女家庭,请千万不要“横向比较”
后记 感谢那一段做教师的岁月
摘要
     1 让孩子在家上学?除非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却不是专享,那些学校教育不能做到的,我们做家长的接近可以弥补,但是,学校教育可以做到的,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替代的。 “饶老师,我有一个冒险的想法,我决定不让儿子上学了,我自己在家里教。” 写这封信的是一位父亲,他在信中告诉我:他有一个儿子,上小学前活泼开朗,5岁就可以轻松地计算10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流畅地背诵100多首唐诗。二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对手。可是自从上了小学,孩子渐渐变得不快乐了,因为孩子好动,每天都被老师批评,孩子渐渐没了自信心,对学校也没有任何向往,这位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想让孩子再去学校受折磨,于是也想效仿个别特立独行的家长,自己在家教孩子,给我写信的目的是想问问我支不支持他的做法。 如今信息万变的时代,个别父母确实有了许多新鲜的教育理念,不愿让孩子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这些父母普遍有一个观点,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圈在一起,灌输知识,教他们用同一个视角看问题,乖乖地顺应老师和学校的要求,成绩好是专享的目标,孩子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独立思考,渐渐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 没错,目前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我们并不能接近否认学校教育的优势。我们都知道事物有它的多面性,你要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尚且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何况是由无数人组成的学校呢?我告诉这位向我咨询的父亲:如果你真的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必须要充分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家庭的环境,做好十足的准备,切不能一时冲动,否则,结果未必会比学校教育理想。 我们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的多是父母如何不让孩子去学校上学的报道,却很少看见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如何的状况。一位姓伍的记者曾经跟踪报道过上海男孩程程18年的成长。程程的妈妈是一位海归,在程程上小学前,程程妈跑遍上海,只为能给孩子找一所“理想中的小学”,但是,她最终失望地发现:这个城市没有适合她孩子上的小学。 她认为,现在的小学教育“死板”“单调”“千篇一律”,根本不适合性格千差万别的儿童。程程妈发现有她这样观念的父母不止她一个。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程程妈的大脑中逐渐成形:“没有适合的学校,就自己来教孩子吧!”她拉拢那些志同道合的父母,决定给孩子们办一所“理想中的小学”。 起初,父母们都非常热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场地的贡献场地,给孩子们自制教材、课表,开起了“家庭学校”。这个举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对这个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有人佩服这些敢想敢做的父母,也有人不赞同这种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慢慢淡忘了此事。伍记者却一直在关注着这所“家庭学校”,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位父亲,他的孩子在传统的学校上学,他也很想了解“家庭学校”教出来的孩子和传统学校教出来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 三年后,程程妈组建的这所“家庭学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起初的20个孩子渐渐减少到5个孩子,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再参与“家庭学校”的义务教育,自然不好意思只享受服务,于是把孩子送去了传统学校;另一些父母是因为来自亲人、朋友和社会的压力,怕长此以往耽误孩子的成长,离开了“家庭学校”;还有一些父母本身内心不够强大,并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无法坚持最初的想法,中途撤出。不管别人如何,程程妈却一直不改初心,她决定哪怕最后“家庭学校”只剩下程程一个孩子,她也要坚持让程程在家里受教育到18岁。 程程15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高中三年级的学习和认知水平,但是程程却不愿意考大学。也许因为一直在家里待着,他特别渴望接触外面的社会,一有机会,就想独自离家。程程妈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毕竟孩子长大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她只能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伍记者最后一次采访程程,是在程程24岁的时候,这时的程程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做程序员,月收入不过普通打工族的薪资,他问程程:“你觉得你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程程坦言:“得到一些必然会失去一些吧,我童年的时候确实很快乐,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是和别人不一样,很难和他人找到共同话题。”“那你会责怪你妈妈不把你送去学校受传统教育吗?”面对伍记者尖锐的问题,程程想了很久,说:“我其实不知道,我很爱我妈妈,觉得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以后有孩子的话,我应该还是会送他去学校上学吧!”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