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坤道与空阙 "女性"的诗性正名
字数: 3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王堃
出版日期: 2022-08-01
商品条码: 978754267762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08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7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这部著作以儒家视角深入、细致地切入并探讨女性性别问题。王堃的学术研究的显著特征是,从细致的经典研读中产生哲学洞察力,并将此洞察力贯穿在研究当中,而她的研究出发点很恰当地落实在《周易》的形而上学宇宙论上。……中国儒家传统主张“和而不同”。王堃恰恰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小孩子喝牛奶强身健体,而爷爷喝红酒促进睡眠,这就体现了“和而不同”。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的各种不同,恰恰使家庭中的每个人成为各具差异,各成其性。(安乐哲,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内容简介
“儒家女性伦理”是从“女性”之思出发、以儒家“正名”理论为基本方法的伦理话语建构。以“女性”之名为中心的关键话语,围绕着《周易》中的“坤道”与朱熹关于“空阙”的表述展开,呈现为“生生不已”的“过程宇宙论”叙述。作为一套伦理话语,其真实性的保证落在“名”何以“正”的问题上。在儒家语境中,孔子与荀子的“正名”学说是关于伦理规范“礼”之“名”何以被约定的理论。伦理话语作为被约定的对象语言,其之所以被约定、给出、并调整的根据则处在元语言层级。在孔子儒学中,关于“名”之所以“正”的元语言是“依于仁、游于艺”的诗情叙述。朱熹则对此本源的诗性言说赋予一种气化体验的表象,将其阐发为智、仁之际的“空阙”之境,亦即老子的“玄牝”。“空阙”之境涌动着由坤道工夫涵养的本源之思的诗性言说,形而上的“天理”、“德性”在此诗性言说中得以被约定,形而下的“礼”的命名以及践行规范的伦理主体同时被确立。“空阙”中的诗性叙述使“理”与“礼”以及主体“人”皆得以确立于当下的体验之中。“儒家女性伦理”亦成为“人”所共知的一种“女性”化的儒家伦理。
作者简介
王堃(198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儒家伦理学。曾在CSSCI、A&H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论文集1部。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儒家女性伦理研究”、博士后面上项目“朱熹女性伦理研究”、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诗情儒学:苏轼儒家思想与文艺创作之关系研究”等项目。
目录
Preface(Roger T. Ames)
序(安乐哲)
自序
绪论
引言:“女性”作为“实在”的缺失?
一、坤道:“反经”何以“合道”?
二、空阙:诗性的境生之域
(一)“思”而得“中”:“空阙”中的诗性“扮装”
(二)境生:在“空阙”中“正名”
三、成象:“女性”的诗性正名
第一章 诚敬之思:坤道工夫的诗性奠基
一、诚悫:始于哀、成于敬的诗性之思
(一)礼之隆盛:始于哀、成于敬
(二)诚悫与慎独:体“仁”的诗性涵养
二、诚敬:哀乐相生的几微之际
三、从悫到敬:兴于诗之思,立于礼之度
四、诗性的述行
(一)在虚心听命中证成道心的气化
(二)敬与诚:给出“理”的构成性规则
五、诚敬之思:“天理”与“明德”的给出
六、“理”的一种“女性化”诠释
第二章 儒家伦理的诗性特征
一、“情-性”:形而上学的本源奠基
二、诗情儒学的提出
三、诗性伦理的建立
(一)“诗性伦理”
(二)诗性伦理的确立与构成
(三)诗性的正名:伦理规范的规范性与历史性
四、《诗序》阐释中的情感教化与家族式生活
(一)汉唐诗学与家族式生活的建立
(二)家族生活样式的形而上学化
(三)伦理样式在诗性教化中给出
第三章 “女性”的诗性建构
一、 感通:主体性的诗性本源
(一)男女感通:身体共在的奠基
(二)阴阳感通:感通本体论的建构
(三)人我感通:世界的感通呈现
二、坤道与坤德
(一)朱熹工夫论的“坤道”特征
(二)“坤德”在坤道中的实现
(三)“坤德”、坤道、与以权变经
(四)儒家女性伦理的提出
三、作为伦理主体的“女性”
(一)引言
(二)两重“内外”之分
(三)“女性”:跨越两重“内外”的诗性扮装
第四章 “女性”主体之“坤德”
一、读书法:“坤德”在坤道中的贞定
(一)主体性在工夫过程中的确立
(二)伦理主体与伦理规范的相待而生
(三)主客合一与德性的贞定
二、比兴:“女性”的诗情奠基
(一)物:一个致命的关键词
(二)比:本真的共同生活情境
(三)兴:主体性的诞生
三、“坤德”的建立:以《通解·昏义》为例
(一)引言
(二)乾坤之德与男女之别
……
摘要
第一章 诚敬之思:坤道工夫的诗性奠基 以“诚”与“敬”为核心的工夫论在先秦儒家已初见端倪。与“诚敬”相近的另一个词是“诚悫”,这个词是郑玄注释《礼记·礼器》中“君子慎其独”时提出的,“致诚悫”在于“少其牲物”,这是“礼之以少为贵”的原则所在。礼节的简约有助于持守内心的诚悫。“悫”在《说文·心部》的解释是“谨”,这与郑注、孔疏以及朱熹章句中以“慎”为“谨”的注释是一贯的。这个字在《荀子》中很常见,比如《非十二子》中的“其容悫”,杨惊注为“谨敬”。《荀子》经常出现“材悫”、“端悫”、“原悫”等用法,“悫”既蕴含“信”、“慎”、“畏”等经验主体的意志因素,比如“悫士”是以“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来定义的,同时又包含苟子所说的先天本始才朴的意义。在先秦文本中,从先天以及先验的意义上,“悫”有专注内在的诚、信之意;而在后天、经验的意义上,它具有敬、谨等关涉着外在礼节、器物的意义。 郑玄对《中庸》“慎独”的注释中,“慎其闲居之所为”就凸显了后一条脉路,而《大学》“诚意”、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说更近于前一条路径。从荀子的“诚心”守仁行义,到朱熹的诚敬如乾坤之道、互为终始,从中可以发现在两种脉路之间寻求统合的思路。统合的关键在“仁”,以诚守仁为主体性工夫的开端,诚的深化中转出持敬的伦理主体,并在工夫过程中复归于诚,敬诚几微之际达到主体对“仁”的体察,如此终始往复。识仁、守仁是工夫过程的发端,从诚悫到诚敬的深化中,诚与敬的终始相应体现着主体性的一贯。当工夫进于极尽深微的慎独之境,诚敬交融为终始一贯的场域,复归万物一体之仁。 诚、敬合“一”于连续而绵延的场域,从中呈现出空间与时间的领域划分及其终始之间的接续融合。时空的原点“一”是在诚敬之思的涵养中被约定给出的。涵养本源的诗性之思是时空观念以及礼乐文理的奠基,这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叙述是一致的。对参《荀子》《礼记》以及简帛等文本,可探寻专注于内心涵养的“诚悫”之思向着“诚敬”一贯的演进,从中体现了由诗之思向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发、生成次第。 一、诚悫:始于哀、成于敬的诗性之思 关于“慎独”,有观点认为,由于“慎”的初字是“真”,有“珍”的含义,结合简帛《五行》中的舍弃外在的“五行”而“慎于心”的思路,“慎独”有珍重内心的意义。在简帛的解释中,《邶风·燕燕》中的“参差其羽”为“至哀”的条件,舍弃了外在的孝服仪节,才能专注内心的哀思,也即哀素的情思。儒家的“礼”以丧礼为重。《礼记·檀弓下》记载:“丧礼,哀戚之至也。”《苟子·礼论》以“卒[丧]礼”重在“以生者饰死者”,象服作为礼节、文饰,是为了表现本真的哀素之情,以使生者在行礼过程中使哀思得到节制,回归本真情感的终点,哀乐浑融为平和仁爱之情。礼贵本、贵始,仪节文饰出于本始的情感,以达到“情文俱尽”的至备境地;即使达不到这个境地,礼的隆盛只在于向本真情感的复归。在情与文的关系上,《礼论》主张“始乎税,成乎文,终乎悦校”,杨惊注“《大戴礼》作‘终于隆’”。郝懿行注:“此言礼始乎收敛,成乎文饰,终乎悦快。”“税”有减少、收敛之意,礼的原则是“以少为贵”,以哀素之隋为本始,以复归于仁爱和乐之情为目的。 哀乐都是仁爱的本真显现。仁爱情感是礼的本源。《荀子·礼论》关于礼的“贵始”、‘‘贵本”、“复情以归大一”、“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贵本而亲用”等主张所表现的是,礼既贵于本始哀素之情,又贴合着行礼过程中的自然情感转变。情感有吉凶、忧愉两端,哀与乐作为情感的始点与终点,两端的终始相应既是本源仁爱的显现,也是礼之节文的依据。礼的隆盛以情感为本,并以复归情感为目的。 (一)礼之隆盛:始于哀、成于敬 礼发端于本真素朴的情感,在丧礼中表现为哀敬之情;礼以节文隆盛为目标,而此目标的达成则以复归本真情感为根本目的。礼的起点与终点是相应的。文理隆盛不仅在于制作出“文饰”器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成乎文”的言说与行为复归本真情感,即《荀子·礼论》中的“复情以归大一”。荀子认为,“情文俱尽”是礼的至备之境,达到了尽情与尽文的统一;尽文表现在“礼之隆盛”上,使礼的文饰以完备、清晰的形式呈现,并顺应情感由哀到乐的转化,直至达到“尽情”——回归仁爱、和悦之情。尽情往往借助尽文来表现,而简单的文饰并不妨碍、反倒有助于表现本真的情感。哀敬就是以简朴的礼节来表现的本真情感。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