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悉达多

悉达多

  • 字数: 9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336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曾经我也觉得人生很痛苦,直到在《悉达多》里找到安宁! ◆ 诺奖得主,德国浪漫派的一位骑士,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被翻译和阅读很多的欧洲作家。 ◆ 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杨武能经典译本 ◆ 附赠文学手册:同济教授深度导读+图文解读黑塞的疾病与创作+黑塞亲笔水彩画作,全方位理解《悉达多》! ◆ 经典就读三个圈,导读解读样样全!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
内容简介
年轻的悉达多发现人生总要经历种种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他开始独自流浪。途中,他聆听了长者的教诲,探索了情欲的奥秘,拥有过大量的财富……几乎穷尽了灵与肉的体验之后,悉达多还是深陷痛苦,不得解脱。绝望之际,他来到河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在这时看到了世界的美妙圆融……如果你也看透了人生本就要经历痛苦,和悉达多一起流浪吧,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往幸福的路上。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26) 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一直牢牢把握着时代病的症候,他擅长探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痛苦,努力在作品中展现、剖析个人心灵危机,用文学治愈自己和读者。《悉达多》集中表现了这一点。 在《悉达多》中,出身高贵的悉达多感到人生很痛苦,他四处流浪,最终在河边悟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创作《悉达多》帮助黑塞排遣了内心的痛苦,这部作品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给人心灵的慰藉。黑塞在其毕生的文学创作中都在实践这种文学治疗的方法,并试图让千千万万有着相同矛盾与痛苦的人得到解脱,获得内心的安宁。 正是由于黑塞小说对读者、对他自身都有鲜明的文学治疗意义,他才被无数青年奉为人生导师。 代表作《荒原狼》《悉达多》《在轮下》等。 译者简介: 巴蜀译翁,本名杨武能,有名翻译家。先后荣获德国总统颁发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德国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以及国际歌德研究领域的优选奖——歌德金质奖章。代表译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悉达多》等。
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003
与沙门同行015
乔达摩028
觉醒040
第二部
卡玛拉049
尘世066
轮回078
河岸089
船夫104
儿子120
唵132
果文达141
三个圈定制文学手册
导读黑塞《悉达多》讲记159
图文解读黑塞的疾病与写作175
摘要
     婆罗门之子 年轻英俊的悉达多,高贵的婆罗门之子,在房前屋后的阴凉处,在泊岸船只旁边的阳光里,在婆罗双林的荫蔽下,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中,与他同样是婆罗门之子的好友果文达一起,像雄鹰一般长大起来了。在河边上沐浴时,在神圣的洗礼和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光亮的双肩。在芒果林里,伴随着男孩子们的玩耍嬉戏,伴随着母亲的轻声吟唱,在参加神圣的祭祀时,在聆听身为学者的父亲授课时和智者们论辩时,浓荫不知不觉融入了他乌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参加了智者们的对话,与果文达一起潜心修习过辩论、静观和禅定之术。他已经学会无声地默诵“唵”,默诵这词中之词,在吸气时默诵它将它纳入体内,在呼气时默诵它将它吐出体外,他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额头环绕着明睿思考的精神光辉。他已经学会在内心深处体认阿特曼,从而与宇宙合一,永不败坏。 父亲见他勤奋好学,渴求知识,有望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智者和僧人,一位婆罗门的王者,心里无比欣喜。 母亲见儿子两腿修长,体格健美,行走站坐仪态端庄,对待她礼数充分周到,胸中也按捺不住狂喜。 每当悉达多像个王子似的在城里穿街过巷,容光焕发,目光炯炯,腰身精瘦,年轻的婆罗门姑娘一见心中便漾起爱的涟漪。 他的朋友婆罗门之子果文达,爱他更是胜过了所有人。他爱悉达多的眼睛和甜美的嗓音,爱他的步态和彬彬有礼的行为举止,爱他所做所说的一切;他最爱他的精神气质,最爱他高尚、热烈的思想,最爱他刚毅的意志,以及他的崇高使命感。果文达知道,这个人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不会成为懒惰的祭司,不会成为贪得无厌的商贾,不会成为爱慕虚荣的空谈家,不会成为凶险狡诈的僧侣,也不会成为畜群中一只老好、愚蠢的绵羊。不,即便是他果文达,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也不想成为这种婆罗门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要追随悉达多,追随这个他所爱的杰出人物。悉达多有朝一日成了神,成了光明灿烂的圣者,那时果文达仍然要追随他,做他的朋友,做他的随从,做他的仆佣,做他的护卫,做他的影子。 就这样,大家都爱悉达多。他给大家创造了欢乐,带给了大家喜悦。 然而悉达多自己并不快活,并不感到喜悦。他在无花果园的玫瑰小径上漫步,在林苑的淡蓝色阴影里静坐沉思,在每日的涤罪沐浴中清洗身体,在浓荫匝地的芒果林中参加祭祀,举止完美无瑕,受到大家喜爱,也带给了大家快乐,可他自己心里却没有快乐。他时常做梦,从河水的流动中,从夜空星群的闪烁中,从太阳的耀眼光焰中,总有思想无休无止地向他涌流出来。他时常做梦,时常由于祭祀时缭绕的烟雾,由于吟诵《梨俱吠陀》诗行的气息,由于老婆罗门的谆谆教诲,而感觉到心灵不安。 悉达多心中开始滋生不满。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还有母亲的爱,还有好友果文达的爱,不能永远使他幸福,使他平静,使他满足,使他别无所求。他开始隐隐感到,他可敬的父亲以及别的老师,这些聪明的婆罗门已经把自己多数的智慧及其精华传授给他了,他们已经把丰富的知识注入了他期待的容器,可是这个容器却没有装满,他精神没有获得满足,灵魂没有获得安宁,心也没能平静下来。洗礼虽好,但那只是水,水洗不掉罪孽,解不了精神的焦渴,医治不好内心的恐惧。对神灵的祭祀和祈求固然很好,可这就是一切吗?祭祀带来了幸福吗?神灵的作为又怎样呢?真的是生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阿特曼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主吗?神灵们何尝不像你我一样被创造了形体,一样受制于时间,一样无常于人世?祭祀神灵果真有用吗,果真正确吗,果真富有深义和无比神圣吗?除了他,除了独一无二的阿特曼,还有谁值得祭祀,值得崇拜呢?可是哪儿才找得到阿特曼,他住在哪儿,哪儿跳动着他那永恒的心脏,难道不就在我们的自我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个人心里那坚不可摧的地方吗?然而这个自我,这个内心深处,这个最后的归宿,它又在何处呢?它不是肉或骨头,既非思想也非意识,圣贤们如此教导我们。那么它在哪儿,到底在哪儿呢?要深入到那儿去,要深入到自我,要深入到我的内心,要深入到阿特曼还存在另一条路,可是去探寻这条路是否值得呢?唉,没有谁指出这条路,没有谁知道它,父亲不知道,老师不知道,贤人们不知道,神圣的祭祀歌也不知道!婆罗门和他们神圣的经书却知道一切;他们知道一切,操心一切,甚至比一切还要多,他们知道和操心世界的创造,言语、饮食和呼吸的产生,感觉和呼吸的产生,他们了解知觉的秩序,知道神灵们的业绩,他们的知识无穷无尽——但是,这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不知道那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知道那最最重要和专享重要的东西? 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