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的嬗变

情感体制视阈下情感社会化的嬗变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施瑞婷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651522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当代社会情感感受与表达规则失范、社会心态失调等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书首创性地在情感体制视阈下探讨情感社会化,不仅有助于人际沟通与代际间的理解,更有助于将历史照进现实,为洞悉时代的命运与精神提供参考。情感社会化是连接看似个体层面的情感与整体层面的社会结构之间的桥梁,唯有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都通过良性循环的方式解决情感问题,才能形成真正的“好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先介绍了“情感与情感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回顾了新中国情感教育的发展历程,聚焦情感教育栏目《知心姐姐》进行研究,发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理想主义情感体制占主导,建构起了一整套“集体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情感色调以“勇敢”为主,集体主义情感主旋律突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实主义情感体制占主导,建构起了一套“理智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情感色调以“爱”为主。二十一世纪以来以,自我主义情感体制为主导,建构起了一套系统的“快乐至上”的情感社会化话语,情感色调以“快乐”为主。三种主导性情感体制之间是一种交叉渐进的关系。本书最后分析了对情感社会化话语的过度内化可能带来的情感问题,指出情感或许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结构性因素之外,引发情感体制本身更迭变化的内在推动力,由此探讨了情感体制转向的新趋势。
作者简介
施瑞婷,从本科到博士均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并曾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德国哥廷根大学访学。曾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讲师(中级职称)、硕士生导师;现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社会学、传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曾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排名:3/3,成果部分内容入选中国民政发展报告(2016)(民政蓝皮书)第二章:2016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进展)、社会学年会论文二等奖,入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现主持课题“互联网+政务服务”环境下国家综合档案馆“官微”情感化服务研究,2019.04-2021.04,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9-R-11)。曾出版译著《城市发展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排名3/3),参编《向死?向生?——中国公益观察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论文“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of an Ethnic Minority Accumulation Area Based on AHP: The Case of the Qijiawan Community in Nanjing”;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SCI一区和ESI收录期刊论文“Dynamics of urban spraw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以专享作者身份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四篇。曾任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兼职研究助理,任Quality of Life Research国际审稿人、City & Community国际审稿人。
目录
第一章情感与情感的社会化
第二章情感色调的年代差异
第一节新中国情感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聚焦情感教育栏目《知心姐姐》
第三节情感的类型与年代词频
第三章理想主义情感体制与集体至上的情感社会化
第一节革命的"理想主义"
第二节"集体至上"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公而忘私"的情感关系
第四节"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
第五节特别化的情感社会化流程
第四章现实主义情感体制与理智至上的情感社会化
第一节生存的"现实主义"
第二节"理智至上"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亲情回归"的情感关系
第四节"工其理性"的情感教育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