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他们何以如此优秀 文华学院国奖生的大学故事

他们何以如此优秀 文华学院国奖生的大学故事

  • 字数: 1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852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选题上看,本书突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鲜明的学生视角,用国奖生自己的话讲出优秀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故事。第二,清晰的分析思路,从想、说、做、成四个方面展开案例研究。第三,有用的经验研究,提出的解释性说明具有教育性、启发性和预测性。
内容简介
民校也可出优生,犹如寒门也可出贵子。不仅如此,民校优生,不出则已,出则不凡。文华学院是一所民办院校,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努力,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教育特色,培养出一批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为代表的民校优生。他们何以如此优秀?围绕这个主题,本书编者对文华学院部分国奖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学生视角讲述了他们的大学故事,展示了一个敢于想、善于说、勤于做、有所成的优秀群体。总结推广他们学习与发展的经验,不仅有助于激励启发其他大学生,而且有助于深入推进个性化教育。
作者简介
雷洪德,男,湖北洪湖人。1990年之前,在家乡接受大学前教育,之后曾在3所大学全日制读书。2004年,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曾多次出国或出境游学,并赴美国做过一年的公派访问学者。主讲“大学教学与教师教学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基金等10多项科研课题,主编出版2本书和1本教材,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多篇。独立获得或排名第一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6年)、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武汉市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
目录
侯东堃 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理工男 /1
张爱玲 “佛系少女”的筑梦之旅 /6
刘 泓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份洒脱 /12
果小曼 变与不变之间的梦想掌舵手 /18
陈枭尧 站在光里的“孤勇者” /23
谭 琦 少女·士兵·学霸 /29
毛 莹 从零到一的成长与蜕变 /35
宋诗理 逐光而行,行将致远 /40
魏子豪 做一面独特的风筝 /45
邓依帆 欲演怒涛之势,必存风柔之心 /51
柳芝诺 从看见光到成为光 /55
罗 蒙 坚定地追寻自己的宝藏 /60
钱淼岍 凭借一股“轴劲”,成为更好的自己 /67
何 睦 一位多线程运行的工科女生 /73
李 健 一位“力量型”选手 /79
徐钦旭 奋发向上的“多面体” /85
杨 泽 在突围中入围 /92
李雨萱 有“强迫”自己变优秀的一股劲 /98
罗 娴 接纳自己的普通,拥抱不普通的精彩 /104
李文杰 活成一束光,成就自己,照亮他人 /111
宋承骏 翻越一座座山 /117

附录一 文华学院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123
附录二 文华学院历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信息(2007—2021) /126
摘要
     侯东堃 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理工男 侯东垄,男,山东威海人。2018年毕业于徐州高级中学,考入文华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部,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校之后,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担任班级宣传委员,组织策划各类文体活动;主动参与社区抗击疫情志愿服务,受到居民好评;采访退役老兵,访谈作品获评校优秀社会实践作品;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文华学院“五四青年标兵”“优秀共青团员”等奖励。本科毕业后,在安徽悉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从事电气设计工作。 在教室第二排中间最右边的那个位置,总会出现一个身影。这个位置是侯东垄精心研究一年多后选择的“专属座位”。坐在这个位置看PPT的角度正好是45度,符合人的很好观看视角。在这件事情上,侯东垄显示出“典型理工男”的气质,但他也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只有当你接近他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炽热。 发现可能,努力改变 在侯东垄室友的眼中,他是那个在开学第一天就坐在宿舍背单词,而且能坚持每天跑5公里的牛人;他是那个说话很少、安安静静,却坚强到连辅导员都自愧不如的优秀学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侯东望被问过很多遍,他每次的回答都指向同一个结果:要成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理工男。 大一下学期,侯东堃偶然看到一个考研机构的优秀学子榜单,其中有一个人让他眼前一亮并且为之赞叹:他的直系学长——2015级的刘星烁,以397分的佳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当时,侯东堃还不太相信,便从学部的微信公众号上更加详细地了解他。“刘星烁学长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关键人物。”侯东垄肯定地说。通过公众号发布的刘星烁考研经验帖,侯东堃了解到刘星烁的专业成绩加权平均分接近满分,这意味着他几乎每门课的成绩都达到了优秀的等级。对此,侯东堃感到震惊,也非常敬佩。他在刘星烁身上看到了光,便把这束光当作自己人生前进道路上的榜样。在他坚持不懈的追逐中,这束光也照亮了更多的人。 专心致志,进发潜能 如果三心二意,最后将一事无成。这是侯东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有时,他会因为外界的纷扰而无法静下心来,明明定好目标一学期多读几本书,最后却只能读完一两本。这个时候,他会在保证总体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计划进行阶段性的调整,这样便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总体的目标。 对于侯东垄来说,自我暗示是非常重要的。每当学不下去的时候,他都会反问自己:为什么不咬牙坚持一下?为什么要半途而废呢?他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愿意泯然众人。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在临门一脚时攥紧拳头坚定地走下去。 他日复一日坚持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当你接触到他时,你会发现他的内心充盈而有力量。在无数个看不见星光的夜晚,是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带给他坚持下去的信心;是曹文轩先生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带给他走向远方的力量;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带给他追寻人生意义的勇气。这些名言古训也许不能带给我们好运,但是能让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 侯东堃很赞同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自己的课余生活走的是“三点一线”——图书馆、食堂和宿舍。周一到周五,他每天早上6:30起床,不到7点就出门了。有一天,他回到宿舍跟室友分享近期的感受,室友提到同专业有两位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学习也非常认真,常常学到很晚才离开图书馆。听到这话,他暗下决心:“明天晚上我一定要比他们两个更晚地离开图书馆。” 大三下学期,侯东垄的期末小结是:“行胜于言,少说话,多做事。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一直很看重结果,结果固然重要,但不让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更重要。希望自己能够善始善终。” 放下手机,看自己的故事 有数据分析公司调查统计后发现,全世界每人每天平均盯着屏幕的时间是6小时55分钟。这意味着,人们在醒着的时间里,将近一半的时间都盯着屏幕。关于手机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侯东堃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反思。晚上睡觉,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把手机带上床。在学习和生活上,他也会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手机是断网放置在一边的。 以前,他在手机上看的都是别人的故事。现在,他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是自己的故事。他说,之前在网上看别人的生活,会觉得别人的世界丰富多彩,而自己的世界是如此贫乏。但当真正放下手机,半个月或一个月之后,慢慢便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这种微小的改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开始注意到考试前一天中午的太阳,火热又明亮;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有花坛,里面长着很多花花草草。他发现时间在校园里循环,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他在慢慢摸索中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想要深耕下去。 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源源不断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