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 字数: 433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静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323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该书考察隔着时空和语言的接受与想象,关注遥远的中国读者如何在触摸和形塑雪莱面貌的同时,将之转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资源和内在问题。在1905—1966年这60年的翻译史中,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在中国的译介是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相伴而生的。“相伴”意在将“雪莱在中国”从单向的影响研究中释放出来,进入更大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场域。雪莱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不是短暂的、个别的,也不是应时的,而是持久并在发展着的。从1908年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开始,雪莱就作为一个积极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不但他的优美的抒情诗和充满战斗性的政治诗对中国新诗创作树立了榜样,他的青春澎湃、浪漫天真,以及不见容于英国主流社会的无神论、反叛的精神,都对当时的青年男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但并接近不拘泥于文学史中的历史分期,而是从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重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以及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书稿将时间下限设定1966年,全面的展现这位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诗人在新中国的译介、接受与效仿,进而力图反映出在特定时期内中国文学对于浪漫主义及革命话语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作者简介
张静,1977年12月生于河北保定。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2006年)、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2000年)。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剑桥大学、辅仁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20世纪中国诗歌翻译以及中外文学关系。
目录
序言
绪论作为经典诗人的雪莱
第一节雪莱是谁?
第二节雪莱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第三节雪莱画像在中国:研究缘起与思路
第一章初识浪漫:清末民初中国作家的译介
第一节“摩罗诗人”:鲁迅眼中的雪莱
第二节爱的哲学家:苏曼殊眼中的雪莱
第三节“反抗的行动者”与“爱的哲学家”:鲁迅和苏曼殊眼中的雪莱之比较
第四节南社文人的“骚体译诗”
第二章译介高潮:逝世百年纪念活动(1922—1924)
第一节“无抵抗的反抗主义”与“最希腊的英诗人”:周作人眼中的雪莱
第二节“他的生命便是一首极好的诗”:《创造》季刊的“雪莱纪念号”
第三节“不羁的西风”与“世界的漂泊者”:雪莱抒情诗的翻译
第三章诗人中的诗人:全面译介(1925—1937)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