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际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国际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 字数: 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作者: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4336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引    言 本文件制定的目的在于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操作,指导相关医师正确使用本针法,以保障醒脑开窍针刺法规范应用于针灸临床、教育、科研等,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以便更好地推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国际推广与应用。 针灸能够产生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针刺手法,刺激量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历代医家都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朴素的定量分析,其中大多数基于主观经验,缺乏成熟和统一的客观定量标准。石学敏院士于1976年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概念,首次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使针刺手法更具规范性、可重复性与可操作性。 针刺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刺激量参数,包括进针参数(方向、角度、深度等)、时间参数(介入时间、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频次、疗程等)和行针参数(手法、幅度、频率等)。早期临床研究发现,规范手法量学组与非规范手法量学组相比,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患者的脑电图、脑血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恢复。近年功能影像研究提示:针刺手法是脑功能成像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也证实:针刺行针时间和捻转频率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不同针刺手法参数具有各自特异性调控的生物学途径。 因此,科学的手法量学标准是保证针刺效应优选化的必要条件,而开展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是针刺规范化、标准化的必由之路。
内容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术语和定义、治疗原则、应用范围、腧穴组方、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
本文件适用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技术操作。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施术前准备
4.1 针具选择
4.2 体位选择
4.3 腧穴定位
4.4 消毒
4.5 环境要求

5 主穴
5.1 治疗原则
5.2 应用范围
5.3 主穴Ⅰ操作
5.4 主穴Ⅱ操作

6 辅穴
6.1 治疗原则
6.2 应用范围
6.3 辅穴Ⅰ操作
6.4 辅穴Ⅱ操作

7 合并症治疗
7.1 吞咽障碍
7.2 语言障碍
7.3 肩手综合征
7.4 手指功能障碍
7.5 足内翻
8 注意事项
9 禁忌
附录A(资料性)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含义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