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给孩子的传世家语 劝学篇

给孩子的传世家语 劝学篇

  • 字数: 6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993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册《给孩子的传世家语·劝学篇》,以“知学”“勤学”“会学”的认知顺序,帮助孩子明确学习要义,懂得惜时,注重方略,了解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
吴烁,安徽省淮北市人,高级教师,“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安徽省首届骨干教师,全国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优选个人,全国课改实验优选个人。曾获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全国年会赛课一等奖、全国录像课一等奖,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一等奖等。
目录
知学
为什么要学习?
不读书的后果
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功
有继承才有发展
活到老,学到老
为何读书,为何做官
自立才能自强
趁年轻,多读书
勤学
勤奋趁华年
莫待老大徒伤悲
时不我待,一寸光阴不可轻
人贵有恒
何谓好学?
亡羊补牢也不晚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会学
读书的『六字箴言』
读书有『三到』
既要熟读,也要深思
为学四字
学习就是『学』与『习』的结合
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天下事有难易乎?
实践出真知
坚定目标,功在不舍
如何学习做人?
摘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⑤ 字斟句酌 ①知道:懂得道理。②常德:指固有的特性。常,不变的、固定的。③迁:变化。④念:思考。⑤《诲学说》:是欧阳修为教导二儿子欧阳奕而写的家书,也是一则流传千古的家训。诲,教导;说,此处指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古文今译 如果玉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而玉作为一种东西,有其不变的固有特性,即使不雕琢成器物,也仍然无损于它作为玉的本性。人的本性呢,则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人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变成品行卑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深思吗? 以古论今 父母和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可是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呢?欧阳修这篇《诲学说》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欧阳修以“玉”喻“人”,运用类比手法,告诉我们:人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人不学习,就会失去高尚品德,而变成品行卑劣的小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这段话是劝诫我们努力学习的金玉良言,值得我们深思。 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一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是一代文坛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趣读故事 欧阳修传承家风 欧阳修之所以有很大的成就,与幼年时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这就是流传后世的“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长大后,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附近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来读,有时还会抄写下来。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欧阳修刻苦努力,后来做官做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即便晚年辞去了官职,仍“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六一居士传》),他读书学习的习惯一直未变。 欧阳修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也传承了优良的家风,他希望儿子也能努力读书,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头脑风暴 想一想,为什么人不学习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有这样的人吗?作为将来担当强国大任的新时代少年,学了这一章,你明白为何要学习了吗? 不读书的后果 有田不耕仓廪①虚,有书不读子孙愚②。 ——《增广贤文》③ 字斟句酌 ①仓廪(lin):装谷米的仓库。②愚:愚笨,愚昧。③《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书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作者未见记载,清代周希陶曾对该书进行了重订。《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也可以说是一本谚语选集,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如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自古就有“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的说法。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雅俗共赏,流传甚广。 P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