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安旅行团

新安旅行团

  • 字数: 4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于兆文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84180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宣传抗日救国的青少年文艺团体。该团在周恩来和宋庆龄、陶行知、郭沫若、田汉等的支持和帮助下,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读者展现新旅的历史。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和采访了部分健在的新旅团员,结合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的资料和档案,进行整理创作,形成了本书。
作者简介
于兆文,1971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运河文学报》总编辑。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学报》、《国际日报》(美国)、《散文》、《散文选刊》和《散文百家》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并常被《读者》、《意林》、《半月选读》和《阅读》等知名阅读期刊转载,且多次入选部分省市高考、中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
目录
引言
新安小学诞生记
莲花街,那座古庙
新安会馆里的争斗
六月六,燃起乡村教育的火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汪达之来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虽是在牺牲,其实是在创造
划分新时代
诸神让位,我们做主人
新安儿童旅行团
要饭也要去抗日
行走在长江南北
“十五罗汉”闯京都
我们有了团歌
战上海
沪杭线上
到抗日前线去
在北平
绥远劳军
乌拉山的歌声
战斗在大西北
坐着黄河木船进宁夏
平凉,新旅建立党支部
兰州刮起“新旅旋风”
西安城,收到重要指示
保卫大武汉
生活即斗争
抢救儿童
骑到真理的背上去
一波三折的生存斗争
长沙,怒叽起来
大西南的日子
民众的抗战大学
大发展
我们的工作队
亲切的关怀
退兵一战
秘密大转移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
含泪的微笑
组织十万儿童
反“扫荡”斗争
第一次少代会
燎原火种
解放区第一份儿童报
新安复校
毛主席来信了
为了新中国,前进
北上,北上
参加土改
一切为了前线
济南祝捷
打着腰鼓进上海
南下,南下
打着腰鼓进上海
新的征途
完成历史使命
永远在路上
我是“新大”毕业的
薪火相传
爷回信啦
参考文献
附录新安旅行团团员名录
后记
摘要
     六月六,有笑也有哭!江南失保姆,江北闻呱呱! 六月六,有书莫厌读!厌读成厌子,不辨稻粱粟! 六月六,用书如用斧!开辟新天地,众生好安居! 莲花街,那座古庙 2500年前,一部春秋大戏由吴王夫差导演,邗沟打开,沟通南北,运河肇始。运河与淮安拂袖而舞,舞出一个河下古镇。从此,一个古镇对于一条河流的痴恋,整整相守了2500年。 千年之后,运河依旧敞襟撩怀,古镇的前世今生,繁华落寞,尽在胸腑流过。古镇一身素雅,拙朴自然,静静地踞守在古运河畔。运河之于河下,也许正是有了前世的一次相逢,才有了今生的千年等候。 不知从何时起,河下成了盐都。两淮盐赋甲天下,河下即为淮盐的批验中心、集散中心。一时间,这弹丸小镇竟是高堂曲榭,宅第连云,运河上下漕舶连樯,盐商云集。有诗云: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 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风光无限的河下,迎来一个风光无限的贵人,他就是两淮都转盐运使朱孝纯。此人须髯如戟,侧分两枝,时人呼之为“戟髯公”。朱孝纯此次从扬州登舟北上,巡察盐事,河下盐务总商率领众盐商前呼后拥,极尽谄媚逢迎之势。谁人不知,朱大人是主管两淮盐业的优选官员,此次驻足河下,这可是他们邀宠套近乎的绝好机会。 众人陪着他,顺着河下的青石板路,一路拾级而上,登临运河湖嘴码头。西侧闻思寺静矗于运河岸边,当年康熙爷巡视江南,途经河下,钦赐寺名。细细参拜之后,朱孝纯伫立在运河边上,思绪万千,放眼东望,淮安城尽收眼底,老城、新城、联城三城相连,甚是壮观。 顺堤而下,一条青石板羊肠路跃入眼帘,蜿蜒三四里长,东起淮安联城天衢门,西止运河堤,将萧湖南北一分为二,路面斑驳平滑,块块石板上均刻有一尺见方的莲花图案。 “大人,这就是莲花街。这条街取名莲花,还有一段因缘故事呢。”盐务总商道。 “哦?不妨说来听听。” 看着朱大人兴趣盎然,盐务总商趁机卖弄起来。 “据说,当时客居在淮安新城里的一个扬州盐商,因经常夹带私盐发了财,家中妻妾成群,但为人尖刻吝啬。有一日,这位盐商最为宠爱的小妾突生怪病,在扬州、淮安遍访名医仍久治不愈,几近膏肓。盐商万分焦急中听说河下闻思寺的住持不但香火灵验,还会给人治病,于是就派人来寺中邀请住持上门为他的小妾治病。但是,住持对盐商的吝啬早有耳闻,于是连续三日闭门不见。 “盐商的小妾病情加重,整日呼天喊地,痛不欲生。盐商只好亲自来到闻思寺,登门相请,并承诺如帮小妾治好病将重金酬谢。住持作为出家之人,本就有悲悯之心,见盐商如此相邀,便计上心来,主要意图是让盐商为地方公益出资出力。那时候,新城、联城的人到闻思寺烧香拜佛,因有萧湖相隔,要绕道很远,往来极不方便。于是他开出条件:‘本住持治病从不私出佛门,夫人沉痼须来寺中诊治。你与夫人须双双携手从萧湖人寺,不得乘船,且脚踏莲花,一步三叩头,佛祖鉴此诚意,方可救生。’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