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摇摆之心:理解躁郁

摇摆之心:理解躁郁

  • 字数: 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英)达里安·利德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634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作者达里安·利德是英国著名作家和精神分析师,被《卫报》誉为“当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各种面向,兼具深刻透彻的分析与生动优雅的文笔,是了解当代精神分析与精神医学的理想入门读物。广受包括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内的有名作者与媒体称赞。 2.本书不仅从专业角度出发,也同时综合文学、电影、文化史等视角,对躁郁症重新进行阐释和思考。不仅可以让躁郁症的患者以及专业医生对躁郁症本身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可以让普通读者了解躁郁症。 3.本书系明室推出的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这不仅是这位知名精神分析师书被系统翻译成中文,也极好地填补了相关类型书籍的市场空缺。
内容简介
如果说“二战”之后的一段时期是“焦虑的年代”,那么今天我们则生活在“躁郁的时代”。躁郁症,这个曾经仅适用于1%人口的诊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总体诊断数已经增加了4000%。今天的问题已不是“你有躁郁症吗?”,而是“你的躁郁症如何了?”。要如何解释躁郁症的爆发性增长?它究竟是来自合理的医学诊断还是制药业的营销推广?躁郁症又与当今的消费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英国有名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自己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挑战了过往医学史对躁郁症的定义和阐释,而且对躁郁症本身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告诉我们,只有以新的方式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躁郁症患者。
作者简介
英国作家、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分析和研究中心的创始成员,同时也是英国精神分析学院院长、罗汉普顿大学荣誉客座教授以及弗洛伊德博物馆信托人。现执教于利兹城市大学,同时也在布鲁内尔大学讲授精神分析专业的硕士课程。著有《人为什么会生病?:精神如何影响身体》《手的精神史》《摇摆之心:理解躁郁》《疯狂是什么》等作品。
目录
《摇摆之心:理解躁郁》无目录
摘要
     如果说“二战”之后的一段时期是“焦虑的年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抗抑郁药的年代”,那么今天我们则生活在“双相的时代”。这个曾经仅适用于1%人口的诊断,如今在比例上已大幅地增加,据估有25%的美国人罹患某种形式的双相。心境稳定剂被同样常规地开嘱给成年人及儿童,以至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儿童的处方量增加了400%,而总体的诊断数则增加了4000%。今天的问题已不是“你有双相吗?”,而是“你的双相如何了?”。 名人们公开谈论他们的双相,例如凯瑟琳·泽塔-琼斯1、斯蒂芬·弗雷、尚格·云顿、黛米·洛瓦托、亚当·安特2、汤姆·弗莱屈3和琳达·汉密尔顿4。市面上也充斥着回忆录和自助书籍。《国土安全》(Homeland)里的中情局特工凯莉·马蒂森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Silver Linings Playbook)里的前教师帕特·索利塔诺也被描绘成双相患者。甚至儿童动画《史酷比狗》(Scooby-Doo)里也提到了双相。同时,各种商业手册也催化孕育了一定程度的躁狂以攫取市场。管理者们被教导如何利用躁狂的情绪高涨以提高销售和生产力。在一张媒体图片上,商业大亨特德·特纳‘被描绘成一个意志坚定的船长,图上同时标有一句警告语:此人已强大到不再需要锂盐“来控制自己,所以竞争对手们要当心了!好莱坞的明星们在看精神科医生时会带上经纪人,以确保药物能在抑制躁狂的同时又不会太抑制——在好莱坞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常见到这种“调理”的用药,以适应明星们对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要求。 在躁狂早期出现的自信、兴奋和活力,似乎与今日的商业需求所推崇的“成就、生产力以及强烈的投入”非常相符。在这竞争激烈的世界,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逐渐受到侵蚀。员工必须通过工作更长的时间,并对自己的项目和产品表现出更为热情的信念,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工作过度疲惫和耗竭而不得不休息几天,不再被视为“哪里出了问题”的证据,而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精神医学的经典理论将躁狂发作的本质特征归因为对个人发展的追求。自助书籍和心理治疗也致力于提高自尊、增强自信和幸福的理念。它们在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追随自己的梦想。如果说“强迫性地寻求与他人的联结”曾经被定义为躁狂的主要症状,那么在今天,它几乎是一种正常人的义务:如果你不使用脸书(Facebook)或推特(Twitter)之类的社交平台,你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曾经被视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临床症状,现在已经成为各种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的目标。 然而,除开这种新潮的“职场躁狂”行为,真正的躁郁症2患者也描述了他们躁狂发作3之后可怕的低落和噩梦般的激越状态。躁狂时的力量感、自信感和与他人联结的感觉,让人无比强烈地感到“活着”,但也使他们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死亡。双相性(bipolarity)的这种“悖论”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被观察到:假如问躁郁症患者“如果存在一个能让你的双相性消失的按钮,你是否会按下它”,很多患者都说不会去按。然而,同样也是这些患者,他们可能在疯狂的购物狂欢中挥霍自己的积蓄,通过离弃或忽视来伤害自己的家人,或是做出一些有生命危险、注定没好结果的英雄主义或享乐主义行为,最终让自己的人生在医院中结束。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