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低碳转型 绿色经济、转型金融与中国未来

低碳转型 绿色经济、转型金融与中国未来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徐忠,曹媛媛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456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优选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未来也将在转型金融领域做出有引领性的创新。《低碳转型》一书不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要坚定推进低碳转型的主张,更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国应努力引领绿色金融、探索转型金融的理由与途径,值得所有关心“双碳”事业和转型金融的人士阅读。
内容简介
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注重历史时空纵深和国际横向比较,从金融视角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探讨了碳金融、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等问题,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一幅关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历程、历史必然与未来愿景的清晰全景图。 具体来说,本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讨论碳中和,同时涵盖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内容;二是从金融视角探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尤其探讨了碳市场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三是讨论了在国际博弈中如何应对碳关税等热点问题;四是考虑到即使碳达峰,石化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了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如何平衡各种能源利用问题;五是鉴于中国和西方经济结构不一样,高碳行业在经济中还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转型金融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研究了中国高碳行业如何平稳转型;六是从标准体系完善和ESG投资角度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
作者简介
徐忠,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局、金融稳定局和金融市场司工作,并负责筹建了上海票据交易所。长期从事政策制定、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和金融研究工作。 曹媛媛,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债券交易管理处、黄金与外汇市场处、债券发行管理处从事金融市场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金融市场与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经验,参与过多项金融市场和绿色金融重大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
目录
代引言 金融业在应对气变和碳市场建设中的角色与潜能 周小川 005
第一章 中国必须坚定推进低碳转型
人类社会对气候问题的认识是一个渐进过程004
中国对低碳转型的观念转变过程008
中国低碳转型要解决好的突出问题015
充分认识金融体系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019
可持续金融:碳金融、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027
第二章 低碳转型必须充分认识中国能源结构特点
世界能源结构的历史演变035
中国能源结构及与美国比较039
中国低碳转型如何应对能源结构约束058
区域在低碳转型中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063
第三章 发挥好碳金融市场的关键作用
碳市场对于低碳转型至关重要071
国际上碳市场的建设经验075
……
摘要
     后记 本书围绕可持续发展、碳金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问题展开研究,是作者十几年来对相关问题不断研究、深化认识、总结思考所得成果的集中展现。全书既包括作者多年前在央行金融市场司制定信贷政策时关于社会责任和绿色金融的研究心得,也涵盖了在央行研究局推动绿色金融试验区的一些体会,以及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工作期间推动绿债、碳中和债和转型相关债券的研究。本书既是作者近年来结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可持续金融研究的体会,更是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纳入了对如何把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政策制定的思考。 在写作中,本书注重历史时空纵深和国际横向比较,从金融视角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探讨了碳金融、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等若干问题。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讨论碳中和,同时涵盖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内容;二是从金融视角探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尤其探讨了碳市场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三是讨论了在国际博弈中如何应对碳关税等热点问题;四是考虑到即使碳达峰,石化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相当大比重,因此研究了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如何平衡各种能源利用问题;五是鉴于中国和西方经济结构不一样,高碳行业在经济中还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转型金融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研究了中国高碳行业如何平稳转型;六是从标准体系完善和ESG投资角度探讨了绿色金融发展。 历史地看,绿色、和平、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十年来的国际热门话题,但也容易受到国际形势变幻而产生波折。近年来,地缘政治军事冲突加剧,贸易摩擦和金融制裁此起彼伏,全球供应链碎片化现象突出,逆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实际上,在本书付梓之际,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已经数月,其间石油、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出现倒退,地缘政治格局也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就需要各国在应对短期冲击的同时,要坚持低碳转型的长期发展战略。对中国而言,在新形势下努力保障能源、粮食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平衡好发展、安全和转型的关系,是决策者乃至每一个公民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未来,我们对外要尽可能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对内要在全社会统一认识,将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深入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坚定不移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这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