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蚕嫘祖

先蚕嫘祖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张继红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95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这套丛书中,我读出了神之奇,人之本,天之伦,地之道,武将之勇猛,文人之风雅,仿佛看到河东先祖先贤神采奕奕,从大河岸畔、田野深处朝我走来。——李敬泽
内容简介
《史记》记载了“嫘祖始蚕”的故事。河东地区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数千年来,嫘祖被奉为养蚕纺织的先祖。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半枚经人工切割过的蚕茧壳。这一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河东地区是中国最早从事桑蚕养殖的地区之一,是中国丝绸业的主要发源地。本书以嫘祖教民养蚕为出发点,将视角扩展到记述中国桑蚕和丝绸的物质文化,从漫长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记述中国桑蚕和丝绸事业发展的过程以及动人的细节。
作者简介
张继红,山西原平人,古代文学硕士,编审,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曾参与主持整理出版山西省大型文献整理出版工程《山西文华》,有古籍整理著作《陶渊明集》《吴昌龄于伯渊刘唐卿集》等。
目录
永远的嫘祖(代前言)
第一章农耕文明,肇始河东——华夏文明腾飞的起点
第一节悠悠河汾,浩浩黄土——中华先民农耕的源头
第二节巍巍中条,七彩盐池——中华先民环聚的宝地
第三节三皇五帝,开拓河东——中华文明的初始期
第二章黄帝嫘祖,亲耕亲蚕——中华耕织文化的象征
第一节慎终追远,耕织之祖——司马迁笔下的黄帝与嫘祖
第二节载耕载织,泽滋百世——中华耕织文化溯源
第三节先蚕尊胜,西阴树桑——历史上的嫘祖和河东的桑蚕业
第三章蚕茧惊现,追踪探源——以考古实证传说
第一节李济寻梦,初踏禹都——夏县来了考古人
第二节彩陶世界,西阴之纹——西阴村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
第三节真乎假乎——有关半个蚕茧的世纪争论
第四章天虫作茧,初为衣裳——远古桑蚕业的探索
第一节丝织肇始,经纬南北——出土文物里的远古桑蚕
第二节黼黻文章,记载綦详——古诗文里的桑蚕
第三节虔敬事蚕,屡化为神——以蚕为神的祭祀传统
第五章栽桑养蚕,剥茧抽丝——中华桑蚕生产史述
第一节植桑之源,蚕蛹羽化——桑与蚕的天然缘分
第二节天赐蚕茧,缫丝织帛——原始的丝帛生产推想
第三节能工大匠,经天纬地——中华丝绸的千年辉煌
第六章华章绚烂,惊艳世界——泽被人类的中华丝绸
第一节丝纩纤缟,绫罗绸缎——中华丝绸的种类
第二节潞蜀苏杭,云蒸霞蔚——中华丝绸的产地
第三节华衮贵服,彩画缂丝——中华丝绸的用途
第七章穿越海陆,广惠全球——穿越数千年的丝绸之路
第一节商周开拓,汉初凿空——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云帆高张,丘山浮波——冒险的海上丝绸之路
第三节环行丝路,西出东归——东晋高僧法显的丝路历程
第八章华彩九章,源远流长——悠远深厚的中华丝绸文化
第一节十亩桑园,记忆乡愁——桑的文化
第二节三俯三起,蚕理通神——蚕的文化
第三节锦上添花,繁复富丽——丝绸的文化
第九章兼容并蓄,继往开来——中华丝绸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第一节劝耕促织,农桑并举——中国桑蚕文化的要义
第二节花团锦簇,争奇斗艳——中华丝绸文化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敬事嫘祖,超越先贤——中华丝绸文化的承传
后记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章 农耕文明,肇始河东——华夏文明腾飞的起点 万古黄河是一条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炎黄二帝开启了华夏文化,华夏后代自认是炎黄子孙。华夏在何处?自古在河东。河东千万年,从此腾飞起华夏文明。文明之始,黄帝亲耕,嫘祖亲织,耕织社会,万姓相亲。要知悉黄帝与先蚕嫘祖,必先了解河东。 第一节 悠悠河汾,浩浩黄土——中华先民农耕的源头 河东地理形势 大约八百万年前,气候干冷,大风狂暴,风沙从西北沙漠卷起,漫天而来,浩浩荡荡,无止无休。风沙的前沿,东受太行山、南遇秦岭的阻挡,沉积到当今的晋陕甘一带,原先是古老湖泊成串的地方,演变为世界优选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面积优选、黄土分布最集中、黄土地貌最典型的黄土地区。当代中国研究黄土高原的大学者史念海先生是山西平陆人。他一生亲近黄土高原,怀着一心虔诚、十分敬畏,踏遍黄土高原,丈量出黄土高原的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而近期新一说为63万平方公里,超过法国的国土面积,涵盖今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七个省区,其中以山西省的黄土覆盖面积最广大,为15.63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整个山西都被黄土覆盖着,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地貌。山西的物产、文化,都诞生在这片广大的黄土地上。 所谓山西,乃太行山之西,古称山右,是黄土高原的东部区域。山西的地形特点是两边高、中间低。平遥走出的歌唱家郭兰英曾深情唱道:“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汾河的两厢随着山势隆起的地方,都是黄土覆盖。黄土深厚处,可达一百米以上。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极易流失。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恒久的冲刷,黄土高原上已经是沟梁纵横,破碎不堪。站在广袤的晋西黄土高原上放眼一望,它像极了老者历尽沧桑的皱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宇宙的洪荒。这种漫长感、洪荒感,臻于很好的寂静,凝滞在世人的心间,使人不由得产生万古怀想。 黄土高原是荒凉的,但是,它对当今的晋南地区却是格外青睐。远古时候,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上,秦晋相连的汾、渭地域发生沉陷。北有吕梁山阻挡,南有中条山耸立,所以,下陷的晋南地域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湖遍地,草木葱茏,成群的动物自由自在地散步,与吕梁山、太行山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景象有着明显差异。 据专家考证,古老的黄河约诞生于三百万年前。她从西部山地发源之初,只是涓涓细流,沿路汇聚无数大小支流,一起穿越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奔腾而来。当今,山西西北部与内蒙古的交界处,是偏关县。黄河从偏关的老牛湾转而南下。因受到峡谷地形的束缚,黄河积蓄了巨大的能量,如同巨龙奔腾,冲撞出蜿蜒盘曲的晋陕峡谷。当黄河的龙头触及壶口时,倾泻而下,巨浪翻滚,黄沫飞溅;站在晋陕两岸看去,但见水烟翻滚,惊涛回响,震撼心魄。黄河的精气神在此完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唐代,西出蜀川,旅迹踏遍南国的李白来到北国,放眼见到黄水翻滚、浩浩荡荡的黄河,这位写过《望庐山瀑布》的浪漫诗人被惊着了,不由大声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之后一千余年,诗人光未然北上抗日,他从山西吉县这边的渡口乘船西渡黄河,被滔滔黄河雄伟的气势折服。到达延安之后,光未然住在黄土窑洞里,仍然难以抑制起伏不平的心情,随即邀约作曲家冼星海共同谱写了鼓舞中国人民抗日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是华夏民族兼容并蓄、一往无前精神的优选诠释。 黄河一路奔腾向南,出晋陕峡谷的龙门,倾泻在宽阔的汾渭平原之间。这里正是黄土高原在中条山和华山脚下沉降的盆地。黄河携带着黄土搅拌的泥沙,在汾渭平原上舒展地任情摆布、徜徉。古语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道出黄河在这里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因此积淀了中华先民对事物轮回的哲学认知。因此,也有了“河东”的地域概念。所谓河东,主要指今运城市为主的地方,当然也概指山西。黄河上游的土壤养分,随着黄河在河东低下的沉积地缓缓流淌,化为肥沃的土地。“天下黄河富宁夏”是自古以来的说法,但是,黄河在晋南的积淀区域,才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区之一,这里才是最初养育了中华先民的地方。 2021年5月,为了撰写《先蚕嫘祖》,我走进运城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古代展室的入口处,有一个精心制作的巨型沙盘。沙盘的内容是运城市的地理形势。俯视之下,晋南的地理大势一目了然。 运城的北部是临汾市,东部是晋城市,南部隔黄河是河南省,西部隔黄河是陕西省。这是运城市的四邻。 运城的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北部是吕梁山脉。吕梁山的余脉南延,形成狭长的高地,是为峨嵋岭,岭上有河津、万荣、临猗数县;有孤山、稷王山,是中华先祖稷王率民农耕的地方。汾河从遥远的管涔山发源,逶迤北来,经过晋中盆地、临汾盆地,沿峨嵋岭的西侧,在河东的新绛一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