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回家·乡记 一种

回家·乡记 一种"路上建筑学"的观察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0899633
  • 版次: 1
  • 开本: 20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次学术训练,寒假学生们大多会回到自己的家,或是家人的老家,或是到乡村(故乡),观察身边人物和环境,通过真实的人和事、真情实感地思考乡村建设、城市发展等人居环境问题。所谓路上建筑学,强调通过细微的观察,小处着眼,发现事物或现象背后的各种关联性,以及可能的重大意义、深刻的问题或学术价值。从个人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个人、地方与时代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小中见大,微观而独特的切入点来呈现人居环境的变化,及其学术命题。要有思考,不学究,看似平常,实则深含大义。
目录
2016年
一个血缘型村落的房子和面子
武汉原住民的就地“回乡”记
一个三线建设基地家庭年俗的演变
“围城”之惑
爸爸的“家乡”抑或奶奶的家乡
模糊的小镇
南方小镇上的房地产
表姐的婚礼
姨妈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海南过年
守城记
春城无处不飞花
“过客”眼中的“家乡”
家乡老村老街的“拆改留”
回乡·回想
……
摘要
     老公的家乡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乐化镇新庄村,农耕文明社会中家族和血缘的传统在当地至今延绵不息。新庄村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型村落,有200余户,万为主要姓氏。由于全村人相互之间几乎都有亲戚关系,大年初一早上,各户人家子孙辈互相登门拜年,十分热闹。新庄村的村民居住区分老村(老屋场)和新村(新屋场)两部分。老村规划遵循“背山面水”的原则,背后是一座小山包,房屋顺着山坡依次排列而下。当地人称村为“盘”,并用“大盘”“小盘”形容村子的大小。村落布局紧凑,房与房之间关系紧密,屋前屋后均有水沟,用于组织房屋排水。池塘位于老村中轴线上,呈椭圆形,人工痕迹显著,用于村民取水、洗涤、灌溉农田、消防灭火。池塘边有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可兼作晒谷场。池塘西侧有一条小道笔直向东与村道连接,是村落的主要入口。老村中轴线正对池塘的第一座建筑便是祠堂。祠堂、广场和池塘共同组成了老村的公共活动中心。上世纪80年代,过境县道修成,很多人家陆续搬迁到县道两侧,由此逐渐发展为新村,老屋场许多老房逐渐荒废。老公家上世纪90年代从老村搬到新村,公婆在村道和县道的交叉口开了一个小商店,隔壁是村委会,不远处是新村的小学。门口搭了一座凉棚,闲暇时村民爱聚集在这里打牌;公交车的招呼站(停靠站)也设置在这,村民多在此等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们家门口成了新村的公共活动场所,生意也非常“跑火”。 新庄村的房屋根据年代可分为四种类型。最早的类型为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做阁楼,用于储存物品,阁楼开小窗。木隔断之间用草筋泥墙填充,涂上白灰,老村现在仍有半数房屋为这种类型。二伯的房屋盖于1980年代初,当时由于木料紧缺(据说一根木料价格高达25元),因此仅屋顶使用木料,青砖砌筑空斗墙承重。二伯家儿子的婚房建于80年代末,二层楼房,红砖砌筑、预制楼板,房屋从平面到立面已接近丧失了当地特色。新村的房屋为近期新的类型,现代的形式、材料和工艺,但比80年代的楼房又要讲究许多。住宅的变迁在材料和结构上似乎有一个从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但形式和美似乎并非遵循同一过程,从这个村的村庄住宅发展历程明显可见,乡土的风格在逐渐丧失。在乡村建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许革新得太过,以致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一种历史的割裂感。 祠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维系宗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缅怀先人、教育族人、凝聚人心,起到一种宣教的作用。在南昌农村,几乎村村都有祠堂,并且至今香火鼎盛。新庄村的祠堂为南北三进院落,山墙高耸,做徽派建筑典型的封火墙形式。门口矗立着两座石狮,进门额枋上有“槐里风徽”四字,“槐里”指东汉的槐里侯万惰,后代万氏宗族多以“槐里世家”自称。石门则刻有“新庄食堂”四字,系祠堂在“”时期改为食堂的缘故。祠堂东西与民宅相接,且有门连通周边民宅的内院。祠堂最深处设置神龛,摆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祠堂因为年久失修已非常破败,但是与祠堂相关的风俗活动还是照常举行。平时,出嫁或出殡要在祠堂告拜祖先;大年三十,人们往往在此燃烧树根,寓意“薪火相传”;大年初二,村里要在祠堂举行上谱仪式,添丁进口的家庭会买来高香和蜡烛在此燃烧,鞭炮要从祠堂的大门一直燃放到最里面,并且人们会通过蜡烛的大小,比拼家庭的实力和风头。当地人认为,蜡烛高,燃得久,寓意这个家庭将来兴旺发达,子孙福气延绵。今年堂哥家的小儿子上谱,在浙江做生意的堂哥请自己的父亲打点上谱相关事宜,称:“钱不用管,蜡烛我就要优选的,不是优选的我不开心!”于是,今年他如愿以偿得到了最靠近牌位的核心位置,点了优选的蜡烛。祭祀完后,村里有学问的老者会聚集到保管族谱的家庭,商议族谱中的命名和信息,由书法较好的人抄录在草谱里,以后再转誊到印刷本里。如果生了儿子,人们会称作“红顶”,期望该子将来能够升官发财。而类似考学、做官等功名成就也都会记录在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家族的发展和演变就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人们期望血脉代代相传,万氏家族兴旺发达。我走访的另一个村落——金山村,是万氏四房和六房的合聚地,规模较大,建有两处祠堂,大门均作“八”字形。其中一座老祠堂保存较好,二进院落,穿斗式木构架,结构轻巧;另一座祠堂已经重建,规模较小,现代的材料,小巧简约,尤其是祖堂门上的双鱼,模仿了太极,形象有趣。在大塘村我也见到了另一座翻新的祠堂,接近延续了传统祠堂的平面和风格,甚至用钢筋混凝土模仿传统的木结构形式,祠堂内挂满了匾额,除了传统的功能还兼做村民活动中心。P10-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