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隔世的眺望 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

隔世的眺望 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

  • 字数: 15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588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的50封私信 每一封都饱含着理性与教养,洞见与温情 如慈母,胜恩师,是知己 一位平凡的民国女性如何深深打动了来自敌国日本的年轻职员? 铁血年月里的一段平民历史,一种人间传奇 1941年,22岁的日本大丸洋行职员永山央被派往上海分行无锡支行工作。因宿舍中有喜爱麻将者,日夜吵闹,故外出寻觅租房。后租住在无锡城中姚宝巷3号。房东王兰女士是北京大学第一位正式招收的女生,有名红学家王昆仑的姐姐。时王兰的丈夫在交通部工作,随政府在四川任上。 永山央入住后,王兰时常带小女儿王双丽到永山住处说话,使永山认识了中国的真实情况。 在王兰家住了半年后,永山被派往各地工作,开始与王兰通信。往来信件五十余封,家事国事天下事,样样涉及。 1944年,王兰携二子一女赴四川与丈夫会合,途经广元时,两个儿子不幸死于医生误诊。1948年,小女儿王双丽远离父母独自经香港到台湾叔父家读书。 1946年,永山央回国,行前将所有信件存放在一位朋友处。 1986年,永山到上海短期学习汉语,并往无锡寻找王兰,始知王兰已在中去世。 通过王兰的亲戚,永山与双丽恢复了联系。同时,在无锡另一友人处,意外得回40年前的信件。 本书作者于2002年在东京小住,结识了永山央,并在他家看到那五十多封王兰信件,既为王兰的品行和学识所折服,更为永山先生对王兰60多年不变的深切怀念而感动。于是与朋友关口加代女士一起,对永山先生做了录音采访,并复印了所有王兰信件和所有能收集到的老照片。 王兰在信中说:全世界的人类如果没有误会,全是好朋友。 永山先生说:我希望让中国人民知道,是上帝赐予了他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是上帝赐予了我这样一个精神上的母亲。 2012年永山先生去世后,遵其遗嘱,关口加代女士携部分骨灰,撒在太湖,与王兰在一起。
内容简介
曾经有一位了不起的中国女性改变了一个日本职员的一生。 1940年,年轻的永山央来到中国无锡工作,房东恰是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王兰。作为租客,永山不仅得到生活上的关照,更在精神上得到王兰的指点。有感于此,永山将王兰视为人生导师,尊称其为“义母”。半年后,永山被派往他处工作,开始了与王兰长达数年的通信。 1986年,永山重返上海学习汉语并寻找失联多年的王兰,不料斯人已逝。但令他意外的是,不仅留在中国的王兰信件又辗转回到手中,他还找到了王兰的女儿,两家人的缘分得以延续。 普通人在乱世中的命运令人唏嘘,而王兰书信中超越了种族、国别的人性温暖与精神境界更令人动容。 本书访录者岑献青女士根据对永山央的十多次采访,并结合王兰写给永山央的50多封信件,写成此书。
作者简介
永山央,日本大阪大丸兴业公司职员,1940年被派往中国无锡工作,1946年回国,2012年病逝。关口加代,1966年开始学习汉语。多年从事中日文化翻译交流工作。现居日本东京。岑献青,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有散文、中篇小说结集,并有多篇口述实录、文学评论等作品。
目录
推荐序一 中日民间交往的一颗珍珠/周志兴
推荐序二 诗书丧,犹有舌/张冠生
写在前面
序曲
我为什么来中国
北大第一位女学生
人生导师
乱离之世
隔海相望两茫茫
重访无锡姚宝巷3号
重逢双丽
感谢北大
现在最想做的事
十年之后
附录一 永山央自拟受访提纲(部分)
附录二 王双丽丈夫郭宣俊的来信
附录三 王双丽给关口加代的信(摘抄)
附录四 岑献青:关口加代和《夜鹰之星》
附录五 关口加代:太湖畔的祈祷
后记一 Z的名字
后记二 我的朋友与合作者——关口加代
后记三 我们以为美丽的,必定会永远当它是美丽的
后记四 永远不会有句号

摘要
     我为什么来中国 我1917年9月6日出生在日本岐阜县,家里有父母、一位哥哥、两位姐姐。我父亲永山梅次郎早先在一家酿酒厂工作,后来专门为我们那里一个叫三井金属的矿业公司做食品供应。那个公司很大,有数干名职工。父亲就专为这个公司做食品批发,天天用马车运货,后来换成了卡车。你知道早期的马车是什么样的吗?没有胶皮轮胎,大铁轮子,走起来叽里咕噜响。 父亲的工作很有成效,我家在当地据说是最富有的家庭之一,家里常常有两个佣人。可能这跟父亲的智商比较高有关吧?他的脑子非常灵,别人想不到的事,他都能想到。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没有电,父亲就请人来做设计,办起了一个电灯公司,自己当总经理,直到61岁去世。 我的哥哥永山健,在东京读大学,他读书的时候,受到激进思想影响,总觉得有钱人的财富是不义之财,世界的贫富不均是有钱人造成的,所以非常仇恨自己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每每回家,总要跟父母大吵大闹。毕业后,干脆就不工作,随意挥霍父亲的钱财,花起钱来如流水。父母没法说服哥哥,也没有人能改变哥哥,家里的气氛总是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很不愉快。 哥哥在26岁那年患结核病去世了。那时他刚结婚两三年。很奇怪的是,哥哥临死前竟然对父亲说了一句:“真对不起!”也许他是为自己的荒唐行为感到后悔了吧。 采访手记 永山健死后,留下了一些有激进倾向的书刊,永山央既担心被当局发现,也不愿意让父母看见伤心,就把书全烧毁了。 永山老人说,虽然哥哥没有悔改就死了,但看起来父母亲倒像是放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轻松多了。 哥哥死后不久,小姐姐也病逝了。同一年,父亲因脑出血,半身不遂,很快也去世了。母亲在短短的两年里,办了三个亲人的葬礼,精神和身体几乎被巨大的悲伤压垮。 家中发生这些变故时,我刚13岁,身体很不好,因为患肾炎,在中学时曾休学一年。后来虽然可以继续读书,但医生不允许我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每当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只能在一旁当“看客”。 医生对治疗我的病没有一点信心,他说,别看你现在又能上学了,还是得坚持天天吃药,以后即便身体恢复,顶多活到30岁。如果别人听到这话,一定会悲观吧?可我当时听了,心里还挺高兴,觉得能活30岁也不错了。 谁能想到,我后来居然还满世界旅行,一直活到现在呢!今年我已经85岁了。 我到的第一个海外国家是中国。说起来你们会觉得奇怪吧?引发我去中国的念头,竟是一个从未谋面的冰岛人。 我在中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阅读一份伦敦出版的英文报纸,有时我还会向报纸投稿,没想到一下子收到世界各国很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英语圈的国家外,还有其他语种国家的读者来信。其中就有一封来自冰岛,写信的人名叫Katla Palsdottir,她在信的末尾这样写道:“我读过赛珍珠的《大地》,对中国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于日本,我却不太了解。” 采访手记 永山老人与这位冰岛读者从未谋面,却一直保持着长久的通信。 1942年前后,永山央从中国回日本休假,在家里整理东西时,把那些他认为值得保持联系的朋友的信件带到了中国。1946年,永山央回日本前,把所有信件托给了老朋友。1986年,当永山央重返中国时,意外地从另一位朋友那里收到了四十年前留在中国的信件,其中就有这位冰岛朋友的。 1988年,永山央和妻子去欧洲旅游,认识了一位来自冰岛的姑娘。回国后,永山央给那位姑娘写信,想寻找五十年前与其通信的Katla Pilsdottir,那位热心的姑娘很快就回信说,这个名字在冰岛只有一个,而且人还在,只是身体不太好了。 于是永山央把Katla Pilsdottir在1938年写的信和信封复印了一份,给她寄了回去。那时,Katla Palsdottir已经进了养老院,双眼几乎失明。永山央的信便由她的女儿念给她听。她也回忆起从前的事情了。 永山老人说,在他与她通信的那个年代,冰岛还属于丹麦的领土,二战后,冰岛才成为独立国家。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回忆起年轻时的热情,同样进入暮年的冰岛朋友也是感慨不已,她让女儿给永山央写了回信。 从那以后,永山老人又恢复了与Katla Palsdottir的通信。只是时过境迁,她已不能握笔,她的女儿代她续下了这段异国友情。 永山老人说,Katla Pilsdottir的女儿夫妇都在冰岛国家通讯社工作,据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谈时,提供给世界的新闻通稿,就是由他们通讯社发出的。 2000年,Katla Palsdottir病逝。 P16-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