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主义群星闪耀

现代主义群星闪耀

  • 字数: 27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美)玛丽·安·考斯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633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寻访现代主义地标性艺术聚集地,重现孤独艺术家的创意集会:以地点为线索,寻访现代主义极具标志性的酒馆、咖啡馆、个人工作室及艺术聚集地,还原现代主义诞生初期的交流场景,展现了聚会的创造力。★跨越时间与空间,展现半个世纪的先锋盛况: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现代主义热潮在欧美兴起,巴比松画派、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形成,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印象派渐次出现,本书截取片段,不同艺术团体的故事汇聚成一幅现代主义繁盛图景。★一手资料结合丰富史实,揭开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八卦与逸事:普鲁斯特与乔伊斯戏剧性的相遇,卡夫卡与爱因斯坦对同一家咖啡馆的钟爱,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塞尚、纪德都曾停留的巴黎咖啡馆……故事本身连同故事发生地,都成为后世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采用漫谈形式,抛弃艺术史的艰深,收录200余幅珍贵老照片及艺术画作:可读性强,搭配实景照片与艺术画作,全面展现时代风貌。★全球多位知名策展人、艺术馆及博物馆负责人推荐,《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称其“难以被超越”。
内容简介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现代主义热潮兴起,知名艺术聚居地及聚会场所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创造力。从城市街道、自然村落到隐匿岛屿,从私人住宅到公共咖啡馆,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探访欧洲及美国各地的现代主义诞生场所。卡夫卡与爱因斯坦常去的布拉格卢浮宫咖啡馆,高更及众多画派艺术家流连的法国阿旺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塞尚、纪德都曾停留的巴黎咖啡馆,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的现代主义聚会,美国艺术目前乌托邦一样存在的黑山学院,巴比松画派钟爱的甘纳客栈……我们看到一席“流动的盛宴”,现代主义大师依次登场,极具先锋色彩的时代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简介
玛丽·安·考斯 Mary Ann Caws生于1933年,1956年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美国作家、艺术史学家、文学评论家,超现实主义及现代英法文学领域资深学者,普鲁斯特、伍尔夫、毕加索、达利传记作者,曾翻译马拉美、布勒东、勒内·夏尔等多位重量级法国作家作品。曾任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会长、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及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会长。2004年10月出版自传《到船屋去》,2019年,以86岁高龄出版《现代主义群星闪耀》。
目录
前言:一条聚集的线索
1甘纳客栈与巴比松画派|巴比松
2作家、艺术家的流亡之地|佛罗伦萨
3亨利·詹姆斯与水边的艺术家|威尼斯
4大放异彩的先锋艺术家|朱利安学院
5美国画家的理想之地|旧莱姆
6高更与蓬塔旺画家|布列塔尼
7马拉美的聚会|巴黎
8渔民小镇的英式艺术热潮|圣艾夫斯
9里尔克与德国画家群体|沃普斯韦德
10毕加索与四只猫咖啡馆|巴塞罗那
11海边小镇上的绘画课|普罗温斯敦
12马蒂斯与野兽派|科利乌尔
13卡夫卡、阿波利奈尔的咖啡馆记忆|布拉格
14达达主义与伏尔泰酒馆|苏黎世
15超现实主义咖啡馆|巴黎
16街道上的艺术工作室|布洛美街
17伍尔夫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查尔斯顿农庄
18影响一代人的艺术实验场|黑山学院
19塞纳河左岸的传奇咖啡馆|蒙帕纳斯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来源
摘要
     前言:一条聚集的线索 人们究竟是基于何种原则,选择把一些事物归聚到一起,尤其是事关聚集本身时?论及“聚集”时,我们应该如何称说如此多的艺术家和作家聚居地,还有遍地开花、逐年增长的画室、学校和书店?创意团体正是在这些地方聚集,围绕一张桌子或一个想法,相同或相异观点频频交会。我们又该如何绘制现代主义的地图? 至关重要的是,不同于那种艺术集群目录,比如经多人调研编纂而成的《艺术家及作家聚居地:创意工作者的隐居、静修与栖息之地》(Artists and Writers Colonies: Retreats, Residencies, and Respites for the Creative Mind , 2000),本书对于聚集的群落采取的是私人化的视角。大体而言,极具创造性的群体可以用一条集中的线索串联起来:一群数量不定,大致有相同话题、生活方式、工作甚至思维习惯的人,他们的聚集可能会赋予所有参与者全新的、不同于他们各自生存方式的想象力与决心。我对这一话题的最初想法与集会有关。集会可大可小,通常都围绕一张圆桌展开,目的是维系某种身体或精神上的需求。集会也许是出于习惯,也许是临时起意,但它必将涉及一种转移,即激动人心的对话从象征物质需求的桌面转移到画布、纸张或乐谱之上:从桌子到画面、文本等。 关于这些聚居地的叙述大不相同,而差异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冲突——比如相互矛盾的报告——值得玩味,而非懊恼。聚集在一起的创意工作者之间紧张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会因艺术家的性格冲突而变得格外激烈,但这种关系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要的。鉴于这份清单记录了19 世纪至今的社交模式,就必定需要一条穿引的线索。因此,我会重点强调那些我有过私人接触、回忆和联系的聚会地点。这些接触有的是基于家庭联结,有的是出于职业需要,有的是多年以来萦绕在我脑际的研究议题,还有的是对这个议题的回归。请允许我引用马丁·杜伯曼的一句话,他对黑山学院历史的描述方式同样适用于我:“我认为,是时候让历史学家把他们的性格和名字都写入书中了。”我很感激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这些聚会场景致敬。关于这些场景的回忆常常涌上我的心头,而它们留在文化地图和文化历史上的影响如此之大,远非个人和群体兴趣所能及。这些聚会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圆桌谈话 当然了,一段谈话,无论其形式或氛围如何,都是活跃和鼓舞艺术生命的核心:与其他创意生灵交流共事,正是这本书的关键——可惜这些场景无法再现,只能大致还原。这一在我看来却有着积极意义,我是一个想象主体,而非誊写员。这已经为我们的讨论涉及的内容设定了界限。我面临的诱惑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基于一生的印象,去描述发生在画室、书店、会议厅、研讨室、图书馆大厅,或那些同样重要的定期或临时集会场所中的种种场景。 请允许我暂不铺陈,仅举几个例子。说到巴黎的书店,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书友之家”,这是阿德里安娜·莫尼耶于1915年在奥德翁路开设的图书馆兼书店。后来在1919 年,莫尼耶与她形影不离的伴侣西尔维娅·毕奇合并了生意,正是后者创办了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书店,并在1920 年将书店从迪皮特朗路8 号搬到了位于奥德翁路12 号的一块更大的地盘。好几代作家都受到了这二人的款待和滋养,包括米娜·罗伊、布莱尔(安妮·威妮弗雷德·埃勒曼)、希尔达·杜立特尔、珍妮特·弗兰纳、朱娜·巴恩斯,不用说,还有娜塔莉·巴尼。格特鲁德·斯坦因在这里待多久都不嫌够,她写信给弗朗西斯·斯泰洛夫——后者于1920 年创办了高谈书集书店,即纽约版的莎士比亚书店——信中说:“我们都在这儿,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至于我们想讨论的咖啡馆,恐怕要从格拉纳达彼时的阿拉梅达咖啡馆说起。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的十五年间,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就是在这里聚集起了年轻的文学团体“小角落”。他会选择角落里的一张桌子,大声朗读他的作品。或者我们可以从马德里的奇科特酒吧说起——路易斯·布努埃尔一生中曾多次回到这家酒吧拍摄电影。再或者,我们可以从庞波咖啡馆说起,早在学生时代,布努埃尔、达利和洛尔迦就常常在这里相聚。洛尔迦同样会在这里大声朗读他的戏剧,三个人不止一次地一致同意其中一幕“狗屁不通”。5 这些咖啡馆就是这样,而这也是我想赞美的精神。围绕圆桌展开的谈话活泼生动,丝毫没有学究气。 19 世纪60 年代的巴黎,克利希大街上的托尔托尼咖啡馆和盖尔波瓦咖啡馆十分红火。盖尔波瓦咖啡馆有两间长屋,刚好能容纳下巴迪侬团体的成员。这一团体的核心成员是爱德华·马奈,此外还包括亨利·方丹- 拉图尔画中的那些艺术家,他们常常选择周日和周四聚在咖啡馆。[我们还记得拉图尔画的那幅《致敬德拉克洛瓦》(Homage to Delacroix,1864),画中詹姆斯·惠斯勒正居中间,尽管这与画作标题并不相符。]这些聚会场地成了他们的大本营,至于聚会给他们带来的是恼怒还是自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估计两者都有)。若能知晓,想必很有趣。比如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