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肝胆长如洗 焦裕禄生平采访实录

肝胆长如洗 焦裕禄生平采访实录

  • 字数: 2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357352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22年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焦裕禄同志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全党的榜样”,焦裕禄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立足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实践。本书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出版,是为了鼓舞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本书全面展示了焦裕禄同志42年的全部成长经历,历访焦裕禄的家乡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焦裕禄当过劳工的抚顺煤矿、焦裕禄任工业干部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中信重工)、焦裕禄进修学习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焦裕禄实习的大连起重机器厂,采访与焦裕禄有过交集的亲历者和当地资深的历史研究者,很多与焦裕禄有过共事经历的老同志已九十多岁高龄,这也使本书的采写工作在深入挖掘历史的同时,也具有迫在眉睫的抢救意义。本书不仅能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好教材,而且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刻认识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历史,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作者简介
陈思(笔名完颜亮、霞飞等),满族,1979年出生,黑龙江人,中共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领域为习近平思想和经历、党史、国史、清史、近现代史。参与课题并担任主笔的著作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文章多次被人民网等媒体和《学习活页文选》《马克思主义文摘》等期刊转载。
目录
在艰难困苦中觉醒
赵新爱:“叔叔焦裕禄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王旭:“苦难的经历,将革命火种深植于焦裕禄心中”
蔡兆银:“焦裕禄在宿迁的历史”
郑汝礼:“在危险的形势下,焦裕禄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
焦裕香:“学习焦裕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焦玉星:“着力打造‘初心教育、使命担当’的教育基地”
在革命斗争中成长
王小妹:“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我一生的追求”
韩丙寅:“焦书记在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
侯文升:“焦裕禄在革命斗争中非常有策略”
姚采侠:“焦裕禄对群众深情厚谊,对敌人刻骨仇恨”
娄清廉:“哪里的老百姓在焦裕禄眼中都是亲人
在攻坚克难中壮大
徐魁礼:“焦裕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乔生文:“焦裕禄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李有勋:“焦裕禄是我们党优秀干部的代表”
李景仁:“焦主任像老大哥一样帮助关心我们”
岳会敏:“焦裕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杰出校友,我们更要传承弘扬好焦裕禄精神”
于文状:“焦主任勇于担当、勤学苦练、关心同志”
丛景芬、丛常松:“焦伯伯的优良涵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毛淑兰:“焦主任帮助、鼓励我加入党组织”
何淳:“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在践行使命中永生
刘俊生:“焦裕禄在兰考为我们树立起了精神、干劲、决心、道路”
魏善民:“兰考人守护的不止是焦桐,也是焦裕禄的精神”
李仙海:“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
雷中江:“焦裕禄的伟大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
肖亮臣:“焦书记心里想的都是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张根群:“焦书记一直把我们放在心里,我们也一直把焦书记放在心里”
在新时代中传承家风
焦守凤:“父亲的教导使我终身难忘”
焦国庆、周建新:“父亲教育我:从小就要养成公私分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
焦守云:“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历久弥新”
张继焦:“焦裕禄已经化身为一种伟大的精神”
焦楠:“当好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
焦力:“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当好爷爷的精神传人”
余音:“坚守家风,肩负责任”
参考资料
后记
摘要
     采访组:赵阿姨,您好!您是焦裕禄同志的侄媳妇,在1964年他回家过年时见过他一面。请您讲讲,焦裕禄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赵新爱:1964年春节时,我刚刚和焦裕禄大哥焦裕生的儿子焦守忠订婚,还没有正式结婚。那年我到焦家来,也正好赶上俺叔临终前最后一次回老家过春节。见到俺叔之前,我就想,他是个县委书记,是管着好几十万人的官,肯定很有架子,而我是一个农村妇女,他能看得起我吗? 那天早上,我到了焦家一看,就老奶奶在家,俺公公和俺叔当时都没在,兄弟两个出去串门了,一直到10点多钟才回来,还带回来了一个亲戚。 我一见到俺叔,就发现他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他很亲切,很随和。他说的也都是我们崮山的家乡话,没有河南口音,也没有官腔。他穿得也很俭朴,一身灰大衣,一双老汉鞋,戴着个有耳朵的旧雷锋帽,就是一身普普通通的装扮。 我公公就给俺叔介绍我:“这是你侄媳妇,刚刚订婚了,还没正式过门呢。” 我赶紧叫:“叔叔!” 俺叔见到我很高兴,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叫赵新爱。” 俺叔说:“好啊,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大家坐在一起,拉了好一会儿家常。俺奶奶做了一锅黏米饭,撒上点儿糖,还炒了个土豆条,弄了四个小菜。1964年的时候,温饱已经解决了,但是生活还是挺穷的,大家都没什么钱,饭也就是刚刚够吃。俺公公、俺叔,还有一起来的那个亲戚就坐在一起喝酒。 山东的习俗是,男人们喝酒的时候,妇女不上桌吃饭。我就坐在一边和他们聊天。 俺问俺叔:“叔叔,听说你是县委书记?” 他说:“嗯,是。” 我说:“你那么大的官,为啥穿得不讲究呢?” 大家一听我这么说,都笑了起来。 俺叔也笑了,他回答说:“咱得艰苦朴素啊——再说我也没觉得自己是啥官啊,都是干工作嘛。” 我说:“那你那么高的工资,都攒着干啥?” 这时我公公就接过话茬说:“新爱呀,你不知道,你叔叔虽然工资不低,但是有点儿钱也攒不住,下乡的时候,都给了穷人了。” 俺叔又问我:“你平时都干啥?” 我说:“我就是农村妇女,和土地打交道,平时除了刨坑就是锄草,干地里的活儿。” 他说:“咱都是农民,不论干什么都要干好,有质有量,完成任务。” 说了一会儿话,我就上厨房陪老奶奶去了。看得出来,老奶奶见到时隔10多年回来的儿子,心里挺高兴。她一边儿忙活着,一边儿跟俺讲俺叔小时候的事情。她说:“你叔小的时候可乖了。小的时候,早上起来就干活儿,推碾子、拉磨,干一会儿活儿,吃了饭,就去上学。你叔脑子很聪明,学习也挺好,还能帮助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学回来,他还会顺路拾一些柴火,给家里生火做饭用。你叔从小一点儿也不调皮,听大人的话,叫他干啥就干啥,从来不惹大人生气,从来也不顶嘴。” 我心想,有句话说“三岁看到老”,还真是有道理。了不起的人,在小的时候就能看出苗头了。 采访组:第一次见面,您对焦裕禄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赵新爱:是不错。我心里觉得我这个叔叔挺好,也没有啥官架子,就跟村里人一样。 但是,有一件事我没想明白——见了没过门的侄儿媳妇,他为什么没给我见面礼呢? 因为我来之前,我就想着,俺叔既然是个大干部,肯定出手很大方,焦家娶媳妇,当叔叔的肯定要有所表示吧。结果呢,他一直没有给我见面礼。 我是初三来的,到了初四,他没给,俺琢磨,兴许是叔刚回来,亲戚朋友应酬多,想不到这芝麻粒子大的事儿,但他初五、初六也没给,一直也不提这回事。我就想,他是不是官大,看不起我啊?但看样子也不是,因为他一直挺亲切的,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等到俺叔去世以后,我才知道怎么回事:他不是不想给我,而是真的没钱,就连回老家的路费和过年的一些开销都不够,还是借的。 其实那时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虽然我当时没有显露出什么来,但还是对我那个想法很懊悔。仔细想想,我公公当时说的那个话也提醒我了:他收入虽然不低,但是平时攒不下钱,都送给穷人了。 P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