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音乐·音乐家

我·音乐·音乐家

  • 字数: 32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作者: 王次炤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66059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音乐·音乐家》由散文与记事、乐评与序言、短论与致辞、文论与演讲、附录五个部分组成。内容涉及作者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和任教管理的经历、音乐短篇文论以及音乐访谈等,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理论、音乐学科建设、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度见解,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王次炤,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前院长。1983年以来,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等7门课程。主要论文有《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论音乐与文学》等60余篇;发表音乐学其他各类文章及评论文章100余篇;出版的著作、教材有《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音乐美学新论》等8部。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讲学。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重量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金奖,中国文艺评论奖金奖,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优秀教材奖,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所开设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评为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先后荣获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Sanford Medal荣誉勋章以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兼任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办艺术硕士专业学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人民音乐》主编等。
目录
散文与记事
1.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
2.我的民族音乐情结
3.我和新中国同龄,与改革开放同行
4.《人民音乐》70年,我和《人民音乐》40年
——《人民音乐》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5.一个难忘的集体
6.温暖 亲切 广博 深邃
——怀念于润洋老师
7.童年的记忆
8.一位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斗士
——王文典
9.可尊可敬的学者 可亲可爱的长者
——袁静芳老师80寿辰感言
10.爱与奉献
——纪念杨鸿年老师
11.善良 热心 无私 敬业
——怀念蒋英老师
12.我所了解到的和经历过的中德音乐文化交流
乐评与序言
1.江文也的内心世界
——《江文也全集》代序
……
摘要
     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落在一次机遇上。假如你抓住了它,就会改变一生的命运。假如面对机遇,你犹豫了、畏惧了、退缩了,那就会永远失去你所向往的前程。1976年“”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这对每一个想改变知青命运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那时候我28岁,已经超过了招生通知上的报名年龄,面对等待了十年终于到来的高考,只能望洋兴叹。后来,听说我当时下乡所在的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几位熟人考上了大学,其中竟然还有30岁高龄的兵团战友,不免产生了明年去试一试的念头。尽管中学时代我的文化课成绩很好,但在兵团的12年,我潜心学习音乐,酷爱作曲。于是,就把考大学的目标定格在音乐学院。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春天,我带着一线希望来到上海,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在上海音乐学院设考区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现在的音乐学系)。我并不了解音乐理论系要考什么内容,只是因为当年中央音乐学院不招作曲学生,只招音乐理论的学生,为了能多一个机会,也就报了名。没想到考试如此顺利,两所学校都进入了三试。考完上音作曲系各门课后,当时的主考官桑桐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考得不错,但可惜不会键盘(后来才知道上音作曲系很注重学生的钢琴水平),而且又是高龄考生,学习西方作曲可能会有些困难。他问我是否愿意学习民乐作曲。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无需思考,我欣然同意,并感谢桑桐老师的建议和帮助。后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也录取我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冥冥之中我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从杭州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开始了我与这所学校四十二年的情缘。 最初的学习和留校任教 1978年9月,我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5年的大学生活。1977届的同学虽然4月份就入学,但正式的学期依旧是9月份开始。所以,通常把这两届学生看作是同一届的同学,统称77、78届是有道理的。那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只有一栋用作教学的大楼,也就是目前还存留一半的红楼一号楼。与其说是教学楼,不如说是集上课、练琴、办公、学生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楼。我们的宿舍住十几个人,一年以后才调整为6人一间。由于中断了十年教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都极强。担任我们专业课教学的老师,都是最权威的很好教师。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于润洋(西方音乐史)、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张前(音乐美学基础)、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耿生廉(民歌)、袁静芳(民族器乐)、蒋菁/罗映辉(戏曲)、张鸿懿(说唱)等等。这些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上课极为认真。我们班共有21名同学,其中14名来自北京,他们大多从小学习音乐,还有三人上过学校的附中或附小。另外7名同学分别来自上海、浙江杭州、江苏泰兴和福建南平,相对三分之二的北京同学来说,音乐基础比较差,但他们大多有业余宣传队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第一位班主任是徐士家老师,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师,后来担任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他任班主任的时间不长,但却是我们来到这个陌生学校的第一个亲人。记得我到北京报到的第一天,徐老师帮助我们打扫宿舍卫生、整理床铺,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和学习、生活的环境。在以后的日子里,凡是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时间都是找徐老师商量,他真可谓是我们的知心人。因为工作关系,第二学期班主任更换为罗映辉老师,她是民族音乐教研室的教师,主要从事戏曲音乐研究和教学。罗老师一直伴随着我们班四年半,直到毕业。罗映辉老师不仅专业能力很强,还是一位人格高尚和心地善良的长者。她对我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数年来和21名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42年后的今天,依然和大家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2018年,音乐学系1978届的学生从美国、欧洲、澳洲等世界各地汇集北京,举行40周年班庆。这是中央音乐学院77、78届专享的40周年班庆活动。可见,在罗映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是多么强大啊!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