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

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

  • 字数: 15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723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老一辈民歌表演艺术家李兆芳先生的艺术成长史,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了山东民歌的演唱方法,为山东民歌常驻舞台、普及传承做出可贵探索和学术贡献,细读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呼唤民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内容简介
《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一书中,作者以口述历史的亲切直白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及演唱艺术,以所演唱的不同特色的、具有经典代表性的多首山东民歌为题,讲述了山东民歌的演唱方法,记叙了为山东民歌常驻舞台、普及传承所作的可贵探索和学术成果,表达了她对山东民歌的执着和奉献奉献。此外,书中全景式回顾了山东民歌在新中国表演舞台的展演弘扬过程,呈现了山东民歌演唱家群体几十年精彩的舞台人生,阐述了山东民歌鲜明的艺术魅力、表演价值和训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兆芳,女,中共党员。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歌舞剧院特聘专家、临沂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全省青联委员。齐鲁文化艺术名家艺术讲坛民族声乐与歌剧艺术总顾问,山东国际文化发展交流中心艺术顾问,山东省红领巾艺术团声乐艺术顾问等多项荣誉职务。2016年3月出席中共山东省文化厅直属机关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还多次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优选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目录
第一章老家在长清
第二章在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日子
第三章在山东省歌舞团的日子
第四章赶上“”
第五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六章好看还是夕阳红
第七章我的民歌人生
第八章家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后记——传承山东民歌感恩伟大时代
摘要
     第一章 老家在长清 第一节 “小旺”生在农民家 我是山东省长清县西三里庄人,叫李兆芳,小名叫“小旺”,到现在还有人叫我“旺姑”。1936年农历七月十五,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一个字不识,我父亲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父母共生了7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死了,前面几个孩子的情况我不知道,我是老五,第六个也是女孩,3岁长麻疹死的。我还有个弟弟,小名叫“三妮”,他5岁的时候我们家失火,被烧以后感染,浑身起大水疱,后来发高烧而夭折。家里孩子的死大都是因为家里穷,有病治不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生了这么多孩子,就活了我一个,真的成了宝了。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不缺父母的爱。 我父亲叫李毓卿,他16岁就开始学厨,学出来以后就在天津市一个私人家庭里面当厨师。这个家庭很富裕,有厨师、老妈子等。父亲一直跟着这家人。这家人是南方人,1945年、1946年的时候,战乱很厉害,所以这家人就要迁回南方。南迁时,这家人想带我父亲一起走,我父亲因为家里还有妻子、孩子,去不了,就从天津回老家了。 我父亲兄弟三人。老大扎着个小辫,白头发,那是我大爷,他死的时候我还有印象。我父亲是老二。还有一个老三,死了。因为家里穷,我父亲结婚比较晚,29岁才结婚。我母亲比我父亲小9岁,是长清县小王庄人。长清县在黄河边,西三里庄和小王庄分别在河这边和河那边,离得挺近的。 第二节 上了几天学 到了1948年下半年,就是济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一段时间,我上了几天学。那时候我已经12岁了,当时我们村里有所学校,不是私塾,但是条件非常差,桌子什么的都没有,学生要自己拿着板凳去上学。这个学校就在我们村的最东头,大概有两间小屋,我们叫“北屋”,里面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土坯房。前面是个庙,这个庙里有个什么神,龇牙咧嘴的。上学的时候,每个人拿一个凳子,然后拿一块小石板,石板边是木头的,再买几管滑石笔。自己搬着凳子,拿着小石板,再拿几根滑石笔就去上课了。当时我们那个老师姓李,叫李鹤岭。我们去了之后,就把自己搬的小凳子往那儿一放,然后找几块砖头垫上坐着,没有纸,也没有书,什么都没有。老师在小黑板上面教我们写字,我记得老师在上面写的第一个字就是大小的“大”。他一讲一说,我们就在底下拿小石板学着写,写完了一擦,再接着写。我印象当中就是这样开始上学的,上了没有半年时间。 第三节 12岁成了整劳力 我上学很多人有意见,特别是我一个叔伯哥哥,找我父亲说:“二叔,你不能让小旺上学,女孩子哪有上学的,上了学,将来有了文化,结了婚还不是人家的人嘛,白花钱。”我这个叔伯哥哥曾找过我父亲好几次,劝说父亲不让我上学。后来我就不上学了,一个原因是兵荒马乱;再一个原因是家里穷,没人干活,我还得干农活。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家里把我当男孩子用,庄稼活我父亲都带着我去干,没有我不会干的。现在虽然不干活了,但是推车子、耕地、耙地,我都会。我们家有几亩地,在我们庄西边有一亩地,是优选的;在北边靠河边有一块三角地,也有一亩多;还有一块地我们叫“担杠子”,这块地离我们家最远,有五六里地。这块地不好。它为什么叫“担杠子”?因为这块地两头洼、中间高,只要一下雨,南山上下来的水就把这块地从中间冲开了;也不肯长庄稼,就是长了庄稼,一来大水就冲一条大沟,把庄稼也给冲了。我和父亲每年都会在那里刨地、弄沦子(小坝),到夏天一下雨,这块地就被水冲开了,没办法,只有等到秋天再把它垒起来。那时种地不管收成如何都要交粮。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