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 字数: 50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1224093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采用了新的标准,相关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为依据进行编写,体现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规范; 2.《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引入大量医药学真实案例和知识拓展内容,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每章末附有本章知识框架图和目标检测,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自我检测。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共分为四篇十四章,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微生物学与药学的关系、免疫学基础和实验技能。本书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医药类学生的学情、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调整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详细介绍了多种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强化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突出免疫学基础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联系;本书引入大量真实案例和知识拓展内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所有章节均配有知识框架与目标测验。本书可供高职高专药学类、药品制造类、中药类相关专业学生选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00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001
二、免疫与免疫学004
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简史005
四、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007
知识框架007
目标检测008
第一篇微生物学概论
第一章细菌010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010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010
二、细菌的结构012
三、细菌非典型形态与结构017
第二节细菌形态的检查方法017
一、简单染色018
二、复合染色018
第三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新陈代谢018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018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021
第四节细菌的致病性023
一、细菌的致病因素023
二、细菌感染概述024
三、医院内感染025
第五节常见病原性细菌026
一、病原性球菌026
二、肠道杆菌030
三、结核分枝杆菌032
四、白喉棒状杆菌033
五、铜绿假单胞菌034
六、厌氧性细菌034
七、弧菌037
八、幽门螺杆菌038
知识框架039
目标检测040
第二章放线菌042
第一节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042
一、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042
二、放线菌的培养044
第二节重要的放线菌属045
一、链霉菌属045
二、诺卡菌属045
三、小单孢菌属046
四、游动放线菌属046
五、马杜拉放线菌属046
六、链孢囊放线菌属046
第三节病原性放线菌047
一、衣氏放线菌属047
二、诺卡菌属048
知识框架049
目标检测049
第三章其他原核微生物051
第一节螺旋体051
一、钩端螺旋体051
二、梅毒螺旋体053
三、回归热螺旋体054
第二节支原体055
一、肺炎支原体055
二、溶脲脲原体056
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057
第三节衣原体057
一、沙眼衣原体058
二、肺炎衣原体058
三、鹦鹉热衣原体059
第四节立克次氏体060
一、普氏立克次氏体060
二、莫氏立克次氏体061
三、恙虫病立克次氏体061
知识框架062
目标检测062
第四章真菌064
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064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064
二、真菌的繁殖与培养066
三、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068
四、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069
五、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069
第二节常见的致病性真菌070
一、浅部感染真菌070
二、深部感染真菌071
第三节与药物有关的真菌075
一、酵母菌075
二、霉菌075
三、蕈菌076
知识框架077
目标检测077
第五章病毒079
一、病毒的大小及形态080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影响因素081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病毒的干扰现象083
一、病毒的增殖083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和干扰素084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诊断与免疫防治086
一、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086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防治原则089
第四节噬菌体090
一、生物学性状090
二、噬菌体的分型090
三、噬菌体的应用091
第五节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091
一、呼吸道病毒092
二、肠道病毒097
三、肝炎病毒099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04
五、狂犬病毒105
六、人乳头瘤病毒106
七、其他常见病毒107
知识框架110
目标检测110
第六章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113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113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113
二、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115
第二节微生态平衡与失调116
一、微生态平衡的标准116
二、微生态失调117
三、微生态制剂及其在肠道健康中的应用118
第三节消毒与灭菌120
一、物理方法121
二、化学方法123
知识框架126
目标检测127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29
第一节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129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129
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132
第二节微生物的变异现象133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133
二、病毒的变异现象134
三、细菌变异在医药学中的意义135
第三节微生物变异机制及在医药学中的应用135
一、基因突变135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36
第四节微生物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139
一、微生物菌种选育常用的方法139
二、微生物的保藏140
三、菌种衰退与复壮141
知识框架142
目标检测143
第二篇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145
第一节药物的抗菌试验145
一、体外抗菌试验145
二、体内抗菌试验150
第二节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152
一、药品无菌检查总则152
二、无菌检查的方法154
第三节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157
一、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总则157
二、微生物计数法159
三、控制菌的检验159
四、活螨检验165
知识框架166
目标检测166
第九章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168
第一节微生物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168
一、抗生素的分类及要求168
二、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170
三、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171
四、抗生素的制备工艺171
五、抗生素的微生学检测174
第二节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76
一、氨基酸176
二、维生素177
三、酶制剂和酶抑制剂179
四、多糖180
五、微生物菌体来源的药物180
六、其他181
七、常用的药用微生物及其发酵产品182
第三节微生物在半合成药物中的应用183
一、甾体化合物183
二、手性药物183
三、中药的微生物转化184
知识框架184
目标检测184
第十章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186
第一节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186
一、药品中微生物的来源186
二、微生物引起的药物变质188
三、防止药物微生物污染的措施189
第二节制药工业中的消毒与灭菌190
一、空气中微生物的控制190
二、水中微生物的控制190
三、设备的消毒灭菌191
四、原料药的消毒灭菌191
五、药品制剂的消毒灭菌191
第三节制药工业中常用灭菌法的验证191
一、生物指示剂192
二、常用生物指示剂193
三、验证要点193
知识框架194
目标检测194
第三篇免疫学基础
第十一章非特异性免疫196
第一节机体的屏障结构196
一、皮肤黏膜屏障196
二、血脑屏障197
三、胎盘屏障197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细胞198
一、吞噬细胞198
二、自然杀伤细胞199
三、B1细胞200
四、γδT细胞200
五、树突状细胞200
第三节非特异性免疫分子200
一、补体200
二、溶菌酶206
三、防御素206
四、细胞因子206
知识框架206
目标检测207
第十二章特异性免疫208
第一节抗原208
一、抗原的概念208
二、抗原的分类209
三、抗原的基本特性209
四、抗原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210
第二节抗体212
一、抗体的结构212
二、抗体的功能区和水解片段213
三、抗体的生物学功能214
四、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216
第三节细胞因子216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216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216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217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医药学217
第四节免疫器官218
一、中枢免疫器官218
二、外周免疫器官218
第五节免疫细胞219
一、淋巴细胞220
二、造血干细胞221
三、抗原提呈细胞222
第六节免疫应答222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23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23
知识框架225
目标检测225
第十三章超敏反应228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228
一、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228
二、发生机制230
三、临床常见过敏性疾病231
四、防治原则232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233
一、变应原233
二、发生机制234
三、临床常见疾病234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235
一、变应原236
二、发生机制236
三、临床常见疾病237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237
一、变应原237
二、发生机制238
三、临床常见疾病238
第五节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239
一、各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比较239
二、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239
知识框架240
目标检测240
第十四章免疫学的实际应用242
第一节免疫学防治242
一、免疫学预防242
二、免疫学治疗245
第二节免疫学诊断245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245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检测246
三、细胞因子检测247
知识框架247
目标检测247
第四篇实验技能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检查250
实验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52
实验三皮肤消毒试验256
实验四微生物接种与分离技术256
实验五细菌生化反应260
实验六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263
实验七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扩散法264
实验八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265
实验九凝集反应266
实验十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268
实验十一微生物限度检查269
实验十二过敏反应271
实验十三口服药物的大肠埃希菌检查271
附录275
附录一常用培养基配制275
附录二常用染色液的配制275
附录三常用试剂的配制275
附录四常用消毒液的配制276
附录五《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关标准277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278
参考文献28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