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百年百位党的新闻巨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2册)

百年百位党的新闻巨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2册)

  • 字数: 8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柳斌杰,李东东主编
  • 出版日期: 2023-05-26
  • 商品条码: 97870102437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28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2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所遴选的一百位功绩卓著的传主及其新闻作品、新闻成就、新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绍:首先讲述他们追寻革命、走上革命道路、开始新闻工作、成为党的工作者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不同历程;继而介绍他们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杰出的新闻成就,概述其优秀新闻作品、独特新闻理念或新闻教育理念;进而详细评析他们拥有代表性的新闻名篇的内容价值,总结提炼他们的新闻观点、新闻思想,详细阐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历史贡献,力求全面展示他们的成绩、思想和情操。以供后人学习,指导实践,激励当代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为党和人民再创新佳绩、谱写新篇章。
目录
立革命潮头 发时代先声 《百年百位党的新闻巨子——庆祝》序
上卷
“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陈独秀(1879-1942)
铁肩辣手以身殉报 邵飘萍(1886-1926)
传播真理的政论家 (1889-1927)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兵” 萧楚女(1891-1927)
坚定党性为民喉舌 潘梓年(1893-1972)
中共早期新闻事业开创者 蔡和森(1895-1931)
妇女报刊活动家 向警予(1895-1928)
革命先锋青年楷模 恽代英(1895-1931)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邹韬奋(1895-1944)
迎来光明看世界 胡愈之(1896-1986)
四大报总主笔 张友渔(1899-1991)
党的报刊开拓者 瞿秋白(1899-1935)
新闻奇才国际专家 羊枣(1900-1946)
“我的座右铭是照片” 吴印咸(1900-1994)
与电影和话剧并行的报坛巨匠 夏衍(1900-1995)
刚正不阿大手笔 华岗(1903-1972)
红色新闻摄影事业开拓者 郑景康(1904-1978)
“红”“白”“黑”道做新闻 恽逸群(1906-1978)
生命之火激情飞扬 杨刚(1905-1957)
一生创办三个《人民日报》 张磐石(1905-2000)
血染太行的新闻战将 何云(1905-1942)
中共宣传战线很好领导者 陆定一(1906-1996)
心系大众的民族报人 萨空了(1907-1988)
开拓党报和通讯社事业发展新路 博古(1907-1946)
“爱党甚于爱自己”呕心党报奠基石 杨松(1907-1942)
新闻标兵报坛耆宿 魏克明(1908-1982)
有名社会活动家的新闻人生 廖承志(1908-1983)
现代最杰出的记者 范长江(1909-1970)
炮火硝烟中的新闻战士 孟秋江(1910-1967)
一生唯求真宽厚淡泊人 史纪言(1910-1983)
“忠诚不朽” 刘尊棋(1911-1993)
漫漫长夜点灯人 向仲华(1911-1981)
外交场上的传奇女记者 胡济邦(1911-1995)
赤子情深办报楷模 常芝青(1911-1985)
党报旗手铁骨“杂家” 邓拓(1912-1966)
革命摄影奠基人 沙飞(1912-1950)
新中国“新闻大管家” 胡乔木(1912-1992)
披肝沥胆的新华报人 石西民(1912-1987)
关注重大题材的“徐老大” 徐盈(1912-1996)
文章犹如千军万马 乔冠华(1913-1983)
让红色声音响彻五洲 吴文焘(1913-2011)
“豪情如水奔前头”的广电改革先行者 左漠野(1913-1997)
新中国广播电视开拓者 梅益(1914-2003)
神笔赤诚写新闻 彭子冈(1914-1988)
万击不摧征鸿志一生心事系人民 温济泽(1914-1999)
走在新闻理论探索前沿 王中(1914-1994)
让“光明”划破禁区 杨西光(1915-1989)
把新闻人生献给中国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
勇敢的抢新闻记者 刘时平(1915-1999)
满身文采一片丹心 王元之(1915-1968)
下卷
愿做海燕飞志在迎风雨 缪海稜(1915-1996)
镜头定格南京解放 邹健东(1915-2005)
永不停歇的“笔杆子” 熊复(1915-1995)
首都新闻出版事业的“开山元老” 周游(1915-1995)
新华社英文广播开拓者 沈建图(1915-1955)
“一个执着的新闻规律的探索者” 甘惜分(1916-2016)
从记者到学者 何微(1916-1999)
定格伟人风采 徐肖冰(1916-2009)
发现雷锋典型的老总 邢方群(1916-2006)
志士激情写岁月 刘白羽(1916-2005)
党内第一个优选新闻发言人 朱穆之(1916-2015)
行航唯马列,风雨不回头 邓岗(1916-1991)
新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开拓者 王飞(1916-2006)
擅写杂文的新闻斗士 陈笑雨(1917-1966)
记录了风云际会的民族历史 黄钢(1917-1993)
从战地走出来的新闻“教头” 戴邦(1917-2000)
炽燃自我倾心党报 张源(1917-1993)
“严格”著称办新闻 陈克寒(1917-1980)
文采风流的记者 高天(1917-1994)
书生报国字字真 王匡(1917-2003)
告别名门写新篇 杨永直(1917-1994)
从“照相的”到摄影“七论” 蒋齐生(1917-1997)
唱响刘胡兰高歌刘志丹 高丽生(1917-1974)
人民广播事业建设的先锋 左荧(1917-1984)
为劳模报道开篇 莫艾(1917-2003)
中国革命摄影的旗帜 石少华(1918-1998)
善于写时代的报告 田流(1918-2000)
用赤诚照耀新闻的天空 李庄(1918-2006)
开国大典消息报道者 李普(1918-2010)
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报人 丁希凌(1918-2000)
办报育人建奇勋 安岗(1918-2013)
以小见大义微音警世人 许实(1919-2004)
报业的辛勤耕耘者 翟向东(1919-2002)
对外宣传谱强音 张帆(1919-2002)
《北京日报》奠基人 范瑾(1919-2009)
党内大笔杆 吴冷西(1919-2002)
书写“最可爱的人” 魏巍(1920-2008)
有信行远的忠诚新闻战士 华山(1920-1985)
饱览风云勤著述 穆欣(1920-2010)
报实情讲真话 冯森龄(1920-1992)
献身
摘要
     “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1879-1942)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是个对封建制度和反动派充满仇恨、对劳苦大众充满热爱的人;是个忧国忧民、有强烈使命感的人;是个勇于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人;是个性格鲜明、意志坚强、宁折不弯的人;是个能站在革命前列,振臂高呼、冲锋陷阵的人;是个正直、有骨气的人。 跌宕起伏的一生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月9日出生在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一个官僚地主家庭。2岁时父亲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陈独秀先后由祖父陈章旭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他从小在祖父督促下学习《四书》《五经》,祖父看他背书背不出,便使劲动手打,可他总不哭一声。他祖父便对乡人说: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祖父的严厉督促,既使陈独秀增长了学识,又使他养成了反抗的性格;也使他一生坎坷、多变,充满矛盾、传奇,跌宕起伏。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把《昭明文选》上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文不接下文的填了一篇皇皇大文,神奇地考取了第一名秀才。次年,他去南京参加江南贡院乡试,考举人落榜。通过考试,他痛感科举的腐朽。当时维新运动正在全国发展,他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影响,没有沿着“举人、进士、状元郎”的道路发展,而是踏上了康党(维新派)、乱党(革命党)、共产党的道路。1897年,陈独秀考入杭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法文和造船,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廷宣传活动,遭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1年年底,陈独秀与张继、邹容因不满学监的胡作非为,闯入学监姚煜的房间,剪去了姚煜的辫子,被驱除回国。 陈独秀回到安庆后,1903年5月17日发表拒俄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当局开始镇压时,他逃往上海,和章士钊、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同年12月1日,报纸被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他回到安庆。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他承担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用“三爱”这个笔名,至少发表了50篇文章。《安徽俗话报》被迫停刊后,1905年秋,他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后被追捕。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先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西欧文化。 1908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应邀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1913年,陈独秀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被逮捕,后获释,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他用“独秀”笔名写文章,后以笔名问世。 陈独秀一生好学深思、积极进取、敢做敢为、尖锐泼辣,厌弃中庸之道,绝不人云亦云。他曾于1919年6月11日、1921年10月4日、1922年8月9日、1932年10月15日四次被捕,先后坐过北洋军阀政府、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和国民党政府的监狱。陈独秀在狱中铁骨铮铮,不被各种名利诱惑,不向敌人屈膝投降,始终保持着昂扬正气。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1917年初,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等创办《每周评论》。他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优选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中共一大到五大,陈独秀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时期,他多次独自或与少数同志联名,反对共产国际领导层发出的一些明显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苏共和共产国际当权派的政治弹压。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陈独秀成为共产国际的“替罪羊”。 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陈独秀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囚禁于南京。蒋介石曾派胡宗南、戴笠看望陈独秀,施以诱惑,遭陈拒绝。胡适曾劝陈独秀到美国去著书,但他不想到外国当寓公。 1937年8月,陈独秀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曾希望回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