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隋亡 贵族时代的终章

隋亡 贵族时代的终章

  • 字数: 2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峰韬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5764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从崛起、兴盛、衰落到灭亡,时间很短,但它创造的辉煌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直到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才超过了隋朝的成就。这样一个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开创了如此之大成就的朝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界研究隋唐史,像陈寅恪、韩国磐、岑仲勉、王仲荦等专业领域的大师,大都将隋与唐并论。诚然,隋唐的传承关系非常密切,唐朝的格局也是从隋朝继承而来,但这无疑是用历史的统一规律代替了断代史的特殊性,对于展示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难免有遗珠于野之憾。本书的写作初衷,就是要以更新的眼光去书写隋朝灭亡这段历史。本书重点讲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把所谓的“隋炀帝暴政”具象化,分解为系列政治惨案、打击关陇勋贵集团、推动官制和府兵制改革等具体事件,尤其论述了隋炀帝的政策并非传统印象中的瞎折腾,而是带着时代苦衷的试错。其二是全景展示隋末战乱的经过,描述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乱世枭雄的兴亡。其三是通过对萧铣起义的描写,展现南北朝巨大社会差异对隋朝的影响。其四是剖析隋炀帝的性格,深度解读隋文帝家族这一典型的关陇贵族的命运。
作者简介
致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普及。作品在《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凤凰历史以及公众号“搜历史”、“冷兵器研究所”、“鱼羊密史”等发表。已出版《后三国战争史》一书(2018年1月)。
目录
第一章 创制与乱政
一、改革与旧制的纠缠——隋朝三省六部制的隐情
二、退守、怨念与造反——无处容身的开国功臣
三、从“四贵”到“五贵”——老牌关陇集团被摧毁
四、大业改制的猫腻
五、高颎之死——错误的政治清洗
六、杨玄感之乱
第二章 走火入魔的统治政策
一、差点打烂一手好牌——隋朝暴政逼反江南
二、徒具其形的科举制
三、并省州郡:低劣的行政区划改革
四、兴造之灾——隋炀帝严重偏差的政略
五、就食东都——隋朝均田制的告警信号
第三章 过早朽坏的帝国军队
一、蕞尔小国若磐石——隋朝三征高句丽惨败记
二、辽东惨败的警示——大隋府兵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帝国毒丸骁果军
第四章 大好头颈谁斫之——隋帝国之崩溃
一、风云煊赫瓦岗军
二、河北窦建德的兴亡
三、王世充篡政洛阳
四、昙花一现的萧铣
五、江淮播乱亦豪英——杜伏威兴亡记
六、潜龙在渊李唐兴
第五章 历史深处的反思
一、魂断江都宫
二、家庭惨于战场——隋文帝的家庭悲剧
三、炀帝夺宫:家庭与国家的双重悲剧
四、谣言与真相:炀帝黑锅有几许
结语 隋唐本不应中断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创制与乱政 一 改革与旧制的纠缠——隋朝三省六部制的隐情 隋朝自兴至灭。首尾短短三十八年(581—618)。如此短暂的一个朝代,如同一颗炫目的流星,剧烈地发出光芒,然后迅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隋之暴兴暴亡。论者大多归因为隋炀帝的暴政。然而国家之亡,不能全怪一个人的胡作非为,即使他是皇帝,真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讨论王朝政治的得失。应立足于长远的政治纵深。自秦汉以来。皇帝个人作用发挥严重失位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影响到国家兴亡,或是直接导致国家灭亡的并不是很多。吊诡的是,却有许多特别的反例。诸如主昏而废的汉海昏侯,间接引出了汉宣帝的小治世;主昏而政明的蜀汉后主,促生了以弱制强的魏汉对峙局面;主暴而国强的北齐文宣帝,国势在南北朝后三国中居于魁首。 因暴政而亡的,多是没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国,政治平衡很脆弱,经不起折腾。或是国家本已积重难返,任性妄为的皇帝适逢其会,加速了灭亡进程。 隋朝并不具备上述两种亡国特征,其亡国真正的动因,乃在于政制创废带来的紊乱。王夫之《读通鉴论》评日:“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此言可谓精准。无德是隋朝灭亡的一大因素,这点将在后文中详述。那么隋“有政”体现在何处?隋亡与政制的废立的相关性体现在何处?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必须充分了解隋朝拥有时代特点的政制改革成果——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沿革 隋文帝建立伊始,便于开皇元年(581)二月,迫不及待地“易周氏官仪,依汉、魏之旧”。(《隋书·高祖纪上》)改革官制的基本内容,便是确立三省六部制。这个框架,一下子奠定了日后一千多年的中央政治架构,实在是了不起。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负责定令,是决策机构,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封驳,是命令的审核机构,长官是侍中。尚书省负责执行,是落实机构,长官是尚书令。 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各项庶务,是维持国家运转的部门。在自然经济时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体制下,六部制的政务分工算得上科学。 三省六部并非一夜之间生发的天才政制,隋文帝也绝无无中生有的政治智慧。隋朝官制的生发与确定,也是历史进程的一大节点。其来有自。 传统帝国的中央行政制度,起初是皇帝—丞相二元体制,皇帝垂拱,是国家元首,丞相佐治,是政府首脑。但随着秦汉帝国君权的逐步扩大,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界限逐渐模糊,到后来有合二为一的趋势——当然最终合二为一要到明朝洪武废丞相,作为这一趋势的产物,中央内朝官的发展壮大,也就势在必行了。 皇帝把丞相的权力夺过来,起初会感到一定的压力,这压力来源于空前繁杂的政务。丞相之所以能应付裕如,在于他有庞大的僚属机构,诸如长史、司马、诸曹之流。但皇帝的内朝并无类似分工明确的官员,只有一些负责用印、掌书、传令的低级官吏。 所以,在侵夺丞相权力后,要想有效施行权力,皇帝必须尽快组建得心应手的辅助班子,这就是三省中部分机构得以组建的政治原因。 从秦汉开始简要回顾一下三省的由来。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