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改善对话 突破团队协作障碍

改善对话 突破团队协作障碍

  • 字数: 17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 (英)道格拉斯·斯奎勒尔,(英)杰弗里·弗雷德里克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1155921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两位作者60余年经验总结,教你只用“对话”轻松带出高绩效团队! 2.创造性提出并反复实践如何通过4R法(记录record、反思reflect、修订revise、角色扮演role play)学习5 种对话(信任对话、恐惧对话、动机对话、承诺对话、当责对话),来克服认知偏见和恐惧。 3.通过8个步骤,动机—故事—准备知识—说明—故事(续)—对话案例—案例学习—结论时间,玩转高难度对话,提高团队检查问题、排除障碍、改善对话的能力。 4. Goodreads高评分作品,《敏捷宣言》合著者阿里斯泰尔·科伯恩、DevOps之父帕特里克·德布瓦 真诚推荐!
内容简介
在彼得·德鲁克先生提出了“知识型劳动者”时,注定了大量的知识型工作只能依赖于团队协作才可完成。但不少团队在尝试提升团队协作度的时候,遇到了诸如成本过高、效果不佳等问题。有没有一种简单、实用、效果又好的方法呢?本书的作者给出了答案——对话。
作者结合多年的真实咨询案例,提出关于对话的“4R法”,带领我们从开始的信任对话开始,走到人人为之负责的当责对话为止,做到“用对话突破团队协作障碍”,从而提高团队检查问题、排除障碍、改善对话的能力。
书中的方法均为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实践性强,落地效果显著,适合一切有志于突破团队协作障碍、构建高绩效团队(不仅仅是IT团队)的团队成员与管理者阅读。
作者简介
[英]道格拉斯·斯奎勒尔(Douglas Squirrel) 从事编程工作40 余年,领导软件团队20 余年。他利用对话的力量,在各种规模的技术组织中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斯奎勒尔曾在从金融技术到电子商务等类型的初创型公司中担任过CTO,为美国和欧洲的60 余个组织提供过产品改进方面的咨询,为各种管理者提供过改善对话、对齐商业目标和创造有价值的碰撞方面的培训。他住在英国的弗洛霍尔特(Frogholt)的一座建于1450 年的木质结构小屋中。 [英]杰弗里·弗雷德里克(Jeffrey Fredrick) 国际公认的软件开发专业人士,拥有超过25年的工作经验,涵盖商业与技术两个方面。作为极限编程和敏捷实践的先行者,杰弗里在美国、欧洲、印度和日本的会议上进行过发言。通过他在开创性的开源项目CruiseControl 上的成果,以及作为持续集成和测试会议(CITCON)的共同组织者,他对软件的开发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杰弗里在硅谷的工作经验包括担任产品管理副总裁、工程研发副总裁等角色。他还担任过公司战略、产品管理、营销和互动设计等方面的独立顾问。杰弗里常驻伦敦,目前是Acuris 旗下公司TIM Group的常务董事。他还主持伦敦组织学习聚会(London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Meetup),并在CTO Craft担任CTO导师。
目录
第一部分
第1章逃离软件工厂2
1.1软件工厂中的劳作3
1.1.1隔间中的泰勒主义4
1.1.2软件危机5
1.1.3破局机器化生产思维7
1.2敏捷:基于确认的沟通9
1.3精益软件:为团队赋能14
1.3.1偷师丰田14
1.3.2授权是关键15
1.4DevOps:运维也是人17
1.4.1系统管理员站起来了!17
1.4.2尊重、信任与不指责18
1.4.3没有BOFH20
1.5逃离功能工厂21
1.6补充知识:Cynefin框架24

第2章改善你的对话26
2.1对话:人类的秘密武器27
2.1.1我们所特有的力量27
2.1.2为什么权力是有瑕疵的28
2.2从对话中学习29
2.2.1将对话用作调研工具29
2.2.2防御性推断与建设性推断:我们所做的与我们所说的30
2.2.3对话转型33
2.3补充知识:对话的类型34
2.4主角登场:4R法36
2.5对话分析38
2.5.1你将需要38
2.5.2第一步:记录你的对话39
2.5.3杰弗里与斯奎勒尔的对话41
2.6分析对话:反思、修订与角色扮演42
2.6.1诺伯特与奎因的实际对话内容43
2.6.2针对好奇心的反思:问题分数45
2.6.3对透明度的反思:未曾言明的想法与感受46
2.6.4反思模式:诱因、掩饰和本能反应48
2.6.5修订:创造更好的替代方案50
2.6.6角色扮演:练习产生更好的对话52
2.7对话案例52
2.7.1谭雅和凯:在制品53
2.7.2修订后的谭雅与凯的对话55
2.8结论时间:轮到你了56

第二部分
第3章信任对话60
3.1信任至上61
3.2内尔的信任故事64
3.3准备知识:展现弱势的一面66
3.4准备知识:具有可预测性67
3.5对话:基于确认的沟通69
3.6内尔的信任故事(续)74
3.7信任对话案例77
3.7.1乌尔苏拉与开发团队:解释推断77
3.7.2乌尔苏拉与研发人员的对话77
3.7.3艾萨克和埃琳:对反馈感到惊讶79
3.8案例学习:信任拯救一切81
3.8.1高墙81
3.8.2交付与参与83
3.8.3信任对话83
3.8.4破墙而出的信任84
3.9结论时间:应用信任对话85

第4章恐惧对话86
4.1恐惧:与生俱来的品质87
4.2塔拉的恐惧故事90
4.3准备知识:异常行为合理化92
4.4准备知识:惯性思维破坏96
4.4.1腕上一瞥96
4.4.2Ⅰ型系统和Ⅱ型系统97
4.4.3打破I型系统的想法98
4.4.4应用惯性思维破坏99
4.4.5为惯性思维破坏评分100
4.5对话:恐惧图表101
4.6塔拉的恐惧故事(续)104
4.7恐惧对话案例107
4.8案例学习:战胜恐惧109
4.8.1一年两次大发布109
4.8.2找寻恐惧110
4.8.3笑容满面113
4.9结论时间:应用恐惧对话113

第5章动机对话115
5.1不要直接从动机开始116
5.2博比的动机故事119
5.3准备知识:利益而非立场,宣扬附加探寻121
5.3.1利益而非立场122
5.3.2宣扬附加探寻125
5.4准备知识:联合设计128
5.4.1参与感很重要128
5.4.2做出更好的决定129
5.4.3为联合设计打分130
5.4.4不同形式的联合设计131
5.5对话:构建动机132
5.6博比的动机故事(续)133
5.6.1反思与修订133
5.6.2修订后的对话134
5.7动机对话案例137
5.7.1特雷莎与技术团队:选择聚焦点137
5.7.2特伦斯、巴里和维克托:改变产品方向140
5.7.3特伦斯、巴里以及维克托的对话140
5.8案例学习:坚持关注动机142
5.8.1知识的海洋142
5.8.2预期之外的挑战143
5.8.3得动机者得天下144
5.9结论时间:应用动机对话145

第6章承诺对话147
6.1屈从与承诺148
6.2曼迪的承诺故事151
6.3准备知识:含义共识152
6.4准备知识:系统骨架156
6.5对话:做出承诺160
6.6曼迪的承诺故事(续)163
6.6.1反思与修订163
6.6.2修订后的对话163
6.7承诺对话案例166
6.7.1纳什与系统管理员:设计系统骨架166
6.7.2朱莉和埃里克:承诺使用新流程169
6.8案例学习:承诺的上下文171
6.8.1照他们说的做171
6.8.2再见,信息过滤器172
6.8.3未闻其声先得其解174
6.9结论时间:应用承诺对话174

第7章当责对话176
7.1谁该对此当责?177
7.2扩展知识:中世纪的“问责”179
7.3妮科尔的当责故事180
7.4准备知识:X理论与Y理论182
7.4.1两种不同的动机182
7.4.2剧本?领导力?184
7.5准备知识:定向机会主义185
7.5.1远离朴素实在论185
7.5.2通过简报来达成一致187
7.5.3通过回传简报巩固协议189
7.5.4为简报和回传简报打分190
7.6对话:主动向外告知意图190
7.6.1成功的信号191
7.6.2信任与核实192
7.6.3使用敏捷信息发射源193
7.7妮科尔的当责故事(续)195
7.7.1反思与修订195
7.7.2修订后的对话196
7.8当责对话案例198
7.8.1格雷丝与莉萨: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198
7.8.2安迪和韦恩:理解当下的适应性200
7.8.3安迪与韦恩的对话200
7.9案例学习:起死回生的交易201
7.9.1化不可能为可能203
7.9.2关键时刻203
7.10结论时间:应用当责对话205

总结:如何保持学习206
道阻且长207
开启学习小组207
纸上得来终觉浅208

附录210
对话评分指导手册210
补充书目与资源212
文章212
图书212
视频与音频214
面对面214
参考资料214
摘要
     根据The Digital Helix: Transforming Your Organization's DNA toThrive in the Digital Age的作者迈克尔·盖尔(Michael Gale)所说,84%的数字化转型都是失败的。为了理解为什么其他16%的转型是成功的,他经过研究发现成功需要:“改变人们对交互、协作和工作的思考方式。如果你不花时间改变人们的行为,不花时间改变文化以及人们如何做决策,所有的一切都将徒劳无功?。” 对话,这一拥有人性化的能力,是我们所寻求的此类改变的终极答案。人类具有独一无二、强大且灵活的语言能力。为了优选限度地利用这项能力,我们需要学习对话技能,克服我们固有的偏见。这些偏见让我们抗拒合作,抗拒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如果我们改善了对话,我们也将会改变文化。 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文化,有助于了解我们所需的改变。正如我们在本章中所描述的,我们仍然处于从软件工厂的大规模制造范式中走出来的过程中。这种“文档至上模式”(document-only model)本质上是一种没有对话的沟通模式。伴随着这种软件工程模式的失败,以人为本的模式逐步兴起,例如敏捷、精益和DevOps。但如果依然把重点放在流程和方法上,即使采用了这些新模式,也不过是在较小规模的开发任务上重复软件工厂的某些错误,也就是约翰·卡特勒(John Cutler)所说的“功能工厂”(feature factory)。 1.1软件工厂中的劳作 我们两人都于20世纪90年代在某家中等规模的软件公司开始了彼此的职业生涯,在巨大的台式个人计算机上处理C语言代码,并且各自有数十甚至数百名同事跟我们做同样的工作。我们就像是一部庞大机器中的小小零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20世纪人们信奉的是泰勒主义哲学,我们所服务的那部机器也不能独善其身。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他领导了一场反浪费、反效率低下的专业运动,并成为这一过程中最早的管理顾问之一。在泰勒看来,工人之间工作方法的巨大差异是浪费的核心。他认为,优选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正确的方法,然后让工人们毫无偏差地遵循这种方法,除此之外的任何方法都效率低下。那么谁来决定哪条道路才是正确的呢?当然是泰勒这样的专业管理者和咨询师。 泰勒是“科学管理”直言不讳的支持者。他说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设计和理解很好的工作方式,然后坚持不懈地将其标准化。在他那本极具影响力的书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泰勒为基于装配线的大规模制造提供了知识基础,低技能的工人在管理层的监督下,一次又一次做同样的简单任务”。 泰勒的观念创造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机器化工作场所文化。工厂被视为一台庞大的机器。管理者是机械工程师,负责设计所有组件的工作方式,并检查它们是否正常工作。工人只不过是可随时替换的零件:他们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运作,否则他们就是有缺陷的,并将会被解雇。沟通是自上而下的,且仅限于命令与纠正。除了做被要求的工作之外,其他的东西都不是必要的,包括对话、合作、思考等。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