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超越与回归 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研究

超越与回归 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研究

  • 字数: 23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晓萌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775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为研究对象,立足政治哲学中的正义史语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理论缘起、学理分梳和总体图景,力求在当代政治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反思批判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做出阐释。在“超越”马克思部分,主要讨论经典马克思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如何批判性地回应西方正义理论并构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在“回归”马克思部分,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批判性地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观点和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待和批判性地回应理论问题,探索将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理论形态展现出来。
作者简介
张晓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其间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捍卫社会主义平等观:G.A.科恩的政治哲学辩护》,并在Terra Economicus、《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教学与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课题20余项。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入选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中国人民大学理论工作优选个人、优秀班主任、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及奖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当代正义理论的思想缘起与核心主题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建构
第二节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之争
第三节平等主义理论图景
第二章当代正义语境中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转向
第一节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交锋
第二节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转向
第三节捍卫社会主义正义与实质平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合法性阐释
第一节“马克思拒斥正义”?
第二节道德正义之辩
第三节法权正义与道德正义辨析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正义话题的开启
第四章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与道德阐释
第一节从正义之争到道德之争
第二节道德阐释的双重向度
第三节马克思的“道德立场”
第五章激进平等主义的正义理论
第一节对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批驳
第二节对诺奇克基于自由的正义的批驳
第三节激进平等主义的理论建构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与承认正义
第一节身份政治兴起和传统正义理论的局限
第二节霍耐特和弗雷泽的承认正义理论建构
第三节承认正义争论的实质和原因
第七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正义向度
第一节劳动、家务与正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父权制的正义批判
第三节女性主义认识论中的正义向度
第八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正义向度
第一节作为现象的生态政治
第二节生态正义的多元审视
第三节拯救生态正义
第九章全球分配的正义向度
第一节全球正义的分配主体
第二节全球分配的正义原则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分配正义
第四节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
第十章回归马克思:正义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人的解放”与对资产阶级正义观的批判
第二节异化劳动与对正义问题理解的关键性转折
第三节正义理论的新起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超越
第十一章回归马克思:正义理论与资本批判
第一节马克思对“生产正义”的批判
第二节马克思对“交换正义”的批判
第三节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
第四节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总体结构
第十二章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原则
第一节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原则
第二节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节消费资料的“按需分配”原则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正义立场
第二节正义的历史向度
第三节正义的生产向度
第四节正义的革命向度
结语: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