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 第4辑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 第4辑

  • 字数: 25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86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简介
本书是集合大西北文学研究的文集,立足于大西北广袤且丰富的土地,发掘西北人、西北事的文学现象、文化事件,对其深入评析,截取地域侧面深入挖掘以期对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力立足大西北,面向全国,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前沿建设,介入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发展进程,注重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历史感和当代感、学理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作者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编
目录
当代文学研究
现实主义、本土性与当下文学 孟繁华
简论中国作家对于民族生存的人类学思考 钟海波
抗战文艺研究
百年中共与现代文艺建设研究:蔚为大观的抗日救亡文艺运动——以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心 张志忠
战时中国文学节庆纪念叙写的意象构设 高强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研究
“《神笔》传友谊,金瓜香四溢”——赵燕翼文学成就综述 刘玉忠
回族诗人沙蕾“西北寻踪”——兼及抗战时期兰州地区的“西北文化运动” 贾东方 吴双芹
大西北学人·史念海研究
开风气之先 树研究之示范——纪念史念海先生逝世20周年 张伟然
有用于世与整体观念:史念海先生对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研究和当代价值 王社教
史坛蜡炬相映红 王双怀
史念海先生与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的成立 胡耀飞
路遥研究
作为“现象”的路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路遥现象” 杜学敏
是传承经典,还是解构经典——航宇《路遥的时间》对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启示 王云杉
陈彦评论小辑
陈彦长篇小说的辩证诗学——以新作《喜剧》为中心 关峰
陈彦小说的道德审美倾向——以“秦腔”和“道德形而上”为参照 史鸣威
徐兆寿《鸠摩罗什》评论小辑
徐兆寿《鸠摩罗什》的“思想演义体”创作实践 张文浩
关西的新世界与新境界——谈《鸠摩罗什》的知识分子写作 艾翔
佛理·儒学·生活世界——略谈《鸠摩罗什》副文本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叩问 张慧强
书评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新进路——读濮文起先生《关羽——从人到神》 耿静波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评刘可风《柳青传》 雷电
会议综述
“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纪念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书安
摘要
     当代文学研究 现实主义、本土性与当下文学 孟繁华 内容提要: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耳熟能详,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有不同内涵。中国在接受现实主义的过程当中非常曲折。有恩格斯的经典理论;有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理论;还有斯大林理论,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本土性是和所谓的世界性,和全球化这样一个概念相对而言的。重提地方性知识,重提地方性经验,或者本土性,就是对普遍性的一种质疑。这个理论我觉得在今天的语境当中特别有它的道理。 关键词:现实主义;本土性;当下文学 一、关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大家都很清楚,耳熟能详,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有不同内涵。现实主义文学的原话语,或者原理论是恩格斯提出的。大家知道恩格斯有一封有名的信叫《致玛·哈克奈斯》,哈克奈斯当时创作了一部作品,这个作品叫《城市姑娘》,恩格斯在讨论《城市姑娘》这部作品时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的概念。他怎么说呢?他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恩格斯的原话。这里面恩格斯提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细节,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另外一个就是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我们都知道,现实主义是文学专业必讲的一个理论。这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好,文学创作也好,沐浴了“欧风美雨”,很多作家、理论家、批评家都在追逐西方的理论和创作潮流。如果我们从文学史的意义上来说,大家放弃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去追逐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先锋文学等等这样的创作,在特殊的历史环境里面,我觉得是合理的。大家知道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是一体化的状态。在文学批评领域里面,我们知道一种庸俗社会学的批评长期地占领着文学批评领域,这对我们的文学批评构成了严重的伤害,也为我们文学创作带来了某些弊端。特别是“”前后,大家知道文学作品越来越模式化、同质化、雷同化,这和庸俗社会学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为了打破这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一体化的状态,文学界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这叫二次西风东渐,“欧风美雨”二次东渐,接受了现代的西方文学、后现代文学,也包括先锋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在文学史的意义上来说有道理,有价值,使我们文学创作能够更多样,更多元,能够让我们所有的读者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要求。这是有文学史价值,有文学史意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我相信每一个读者对80年代初期,或者是整个80年代我们所经历的这种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够讲述出某个作品。这些文学潮流使我们眼界大开,看到了西方一二百年来整个文学发展状况。我们是跟着说,接着说,但是难以对着说。特别是70年代末期一直到现在,现实主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当年最激进的先锋文学的实验者,现在都后退50里下寨,都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很熟悉的像余华,像格非,这两个作家是先锋五虎将的作家,也就是说在先锋文学潮流里,他们是拥有代表性的作家。比如像格非的《褐色鸟群》《迷舟》;比如余华的《鲜血梅花》《虚构》《现实一种》等作品。现在我们都记得这些小说,但是会记住这些小说的具体内容吗?我们能复述这些小说的内容吗?不能。先锋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概念性的文学,是观念性的文学,他们强调的是形式的意识形态,强调实验性。文学在一个时段里面离开了读者,离开了大众,和文学的这种实验性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很多作家强调我的作品不是给当下读者读,是给未来的读者读的。这个情况当然不是仅仅中国的文学史是这个样子。比如前一段我们接触过一个翻译作品,德国的作品,叫作《红桃J》,被称为德国近期新小说选,序言是德国一个非常有名的评论家写的,他说当德国的作家们走进了实验之后,德国的作品远离了德国的当代,读者也远离了德国文学,因为德国的作家不热爱他们的当代。回过头来观照中国的先锋文学,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吗?我想也可以。作家注意形式的意识形态,注意先锋,注意实验,他和读者关注的当下生活构成了距离。当作家不关心当下生活的时候,当下的读者就有资格,也有理由远离我们的文学。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看法。9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重新又在文学批评界和创作界被接受。当然,这个时候的现实主义已经不是我们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现实主义。 所以我说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它是一个不断吸纳的概念,不断被丰富的一个概念。我们还用余华、格非这样的作家来举例说明的话,比如格非获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获得很好的评价,比如像《望春风》《隐身衣》,这个大家都读过,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但是这里面同时也容纳了、也包含了且融会了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等的修辞和技巧。所以这些作品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