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读书笔记——我在豆瓣这十年

读书笔记——我在豆瓣这十年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高敏雪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18361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人文相关、文学艺术相关、社科相关三部分,对作者所读书籍进行了分类整合,有助于读者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经过读书后的所思所感所想,对每一本书都进行了介绍,点明其亮点,对读者选择想阅读图书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希望达到了目的。
作者简介
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所长。长期以政府统计为主要研究方向,有多种著述和研究成果。在北京市统计学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任职,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录
人文相关
活得长才经历多,经历多才可能成大家
外行看热闹
隔行如隔山但方法上仍然有隧道可通
力荐的理由是符合我选书的三个标准
很遗憾,缺了学术反思
我们距离欧洲似乎并不遥远
穿透外行变内行的艰难
古代知识分子悲哀一例
从《陈旧人物》想到《安持人物琐忆》
图书馆的模样
15册《罗马人的故事》,谁能从头读到尾
北大早期生态
有感于沈从文人生后半段的文字发表
人民大学校址是怎么选定的
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
听辛德勇讲海昏侯的故事
一直在现场/但坚持做局外人
很耐看的一本“小书”
古文今解
百年琴声/百年人生
考古我是外行只能发感慨
堪称“传奇”
在膜拜之外寻找真实
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
如此解读希特勒
最早被强力打开的那几扇门——通商口岸
当史学家面对演义
出版界往事
想象出来的还是被意识到的
横坐标与纵坐标
历史地理两个维度看中国
一个人与一部传世大书
法医人类学家是一个奇特的行当
后起之秀北京城
上海曾经是一片“歹土”
写书出书一定要有“序言”啊
幸运一生
《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目录但又不止于目录
甲骨文+想象+掉书袋
利用档案和编制档案的故事
好书但题目好像有点大了
当年大学生态一瞥
五谷的今昔
文学艺术相关
文学是有魔力的
折子戏=短篇小说
作家的旅行:为什么,关注什么,干什么
人性,被利用的人性
一个读书计划的产生与破灭
终于读了这本书
我翻了一遍《北回归线》
短评后的意犹未尽
从跳跃式阅读到“节选本”
人性的光芒
我看了三本李娟的书
写作即人生
“”文学作品的解构
不止在谈电影剪辑
把杂文塞进小说壳里
不是小说胜似小说
林纾的翻译与钱钟书的书袋
人生苦难与救赎
作家的“模样”
画作欣赏·扫盲感言
……

摘要
     活得长才经历多,经历多才可能成大家 江平/《沉浮与枯荣》 成文时间/2011-03-22 豆瓣浏览量/2135 上年就听说此书,春节期间购得,但直到这个周六,为了在火车上消磨时间才上手翻阅,几天下来断断续续翻完。 读接近书,一个感慨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要想最终有所成就,第一要有一个良好的根基,第二要有比较复杂的经历,第三要足够长寿,三者相辅相成。仔细想来,这些似乎不都是或者说都不是单凭自己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一定要各种因缘巧合汇集在一起。 所谓良好的根基,是说要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培养起一定的学习能力,当然如果在专业方面打下一定的根基就更好了。 所谓比较丰富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上与下——有基层工作经历然后借助于某种机会到达高层。体制内与体制外——具有在体制内做事的经历,然后能够穿透体制形成思考和认识。国内与国外——以国外理论与经验为镜,最终映射到中国现实。沉与浮——人生要经历磨难,方能成大器,但又不能持续沉沦,要有机会出头。 所谓长寿,其作用自不待言。因为,要想经历多,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大立法时代”那一卷。前些天人大开会听到有人鼓噪所谓“法律体系”,并没有特别在意。读了本篇,跟着传主沿着中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立法历程走了一遍,或多或少有一些“惊心动魄”之感:确实是在向着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而努力。许多问题得以明朗,让我这个外行长了见识。 谢谢传主!是一本好书。 外行看热闹 [美]卡尔·贝克尔/《论“独立宣言”》 成文时间/2011-06-04 豆瓣浏览量/2544 我不懂政治思想史,但《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这本小书却让我着迷。在豆瓣上搜索,发现读它的人很少且无评论,但我觉得这本小书真的很好看,或许这就是外行的证明? 第一,借此书我了解了《独立宣言》得以立论的两大基础,即它要处理的两个难题:为什么要一个政府;如何看待从英国独立出来的合理性。 第二,它还原了《独立宣言》形成的现场。不仅是文本自身的形成过程,还有其基本定位的形成过程:如何绕过一些历史事实和现实场景,给美国独立一个有理有据、占有道德政治制高点且能够使内部得到认同的“说法”——或许“说法”这个词语太过“通俗”了。 第三,我对该文本文学性的讨论很感兴趣。杰弗逊梦笔生花,但仍然要修改;经过润色后的宣言无疑更加简洁、有力。对照修改前后的不同文本,为我这个以文字(尽管是比较枯燥的专业文字)为生的人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尤其是其中所引富兰克林为安慰因文字被众人“糟践”而不悦的杰弗逊而讲的故事,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最后一章讨论《独立宣言》当年所依据的政治哲学在后来的演化过程:所谓自然权利如何在19世纪历史政治哲学的否定之下仍然存留下来。我不了解政治思想史,但可以感受政治哲学在其中的曲折演变,此章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 最后要给译文打9.5分,是我最近读的书中译笔较好的一例。译者在后记中提到《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译本出自何兆武之手,或许我会接着读。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