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毓老师说孟子

毓老师说孟子

  • 字数: 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11602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跨世纪最后一位通经大儒 孔子儒学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的当代集大成者 被誉为在大陆将比钱穆、南怀瑾更有影响力的国学大师 “龙德而隐” 的一代大儒毓鋆先生,今天走向了我们
内容简介
《孟子》文章好,清新,并不难读,是 “四书”中最容易的一部。 读《孟子》,必注意要点之所在: 一、 “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为宋儒所喜。 二、说 “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师说所在。 三、谈 “孔子作《春秋》”,至为宝贵。 清兵用武力占领了全部中原, 孔儒用文化同化了整个满族! 地理上曾有水土江山,沧海桑田, 历史上曾有王朝江山,兴亡交替, 只有文化江山,才能历百世,越千年,一统天下。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裔孙,号安仁居士。 毓鋆先生与溥仪同年出生,六岁开始为末代皇帝溥仪伴读,与溥仪一起师从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大儒,十三岁读毕十三经并可以背诵四书五经,一生多次研读《四库全书》,通达古代经史子集之学。他素有华夏之志,虽出身皇族,却猛烈批评帝制。壮年曾经叱咤风云,晚年安居斗室讲学。他虽身为满人,而一生最为服膺汉儒文化。他曾由衷地表示:“文化谁高,谁就同化谁。” 毓老先生1947年到台湾后,创办天德黉舍、奉元书院,以《易经》为体,据《春秋》为用,纵论四书五经及先秦两汉诸子,立下“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的宏愿,复兴儒家经世致用之学。毓老先生一生传奇,终身信守“龙德而能隐”,读书一百年,成为跨世纪的最后一位通经大儒。 毓老先生讲学,注重因时举譬,倡导经世致用,使古代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问焕发了新时代的活力。毓老先生世寿一百零六岁,教学六十四年,有教无类,及门学生与授业弟子数万人,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被誉为两千五百多年孔子儒学的当代集大成者。
目录
前言/1
梁惠王上/1
梁惠王下/21
公孙丑上/37
公孙丑下/62
滕文公上/74
滕文公下/89
离娄上/106
离娄下/132
万章上/157
万章下/172
告子上/186
告子下/206
尽心上/220
尽心下/253
赵邠卿《孟子篇叙》/282
摘要
     梁惠王上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吾国”,是世局之利?抑自私之利?梁惠王并未点出。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一开始即出问题,“王何必曰利”,主观太重。“率性之谓道”(《中庸》),道不远人,谈论不能主观。 “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就是利、义的和合,对别人有好处的,因“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义者,宜也”,“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仁为体,义为用。仁义并言,乃体用不二。 《论语》并无“仁”“义”并言,孟子始标出“仁义”。 《易》曰“利者,义之和也”,许多好处合在一起为利,美其名曰“美利”,乃天下之公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易·乾·文言》),以利天下为目的。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取)利而国危矣。 孟子与梁惠王所言之利,为两个特别。 一般人必言所利,“何以利吾身”,将利挂在嘴上,如每个人都谈私利,则“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足)。 “后义先利”,以自身作为大前提,则争权夺利,而无不为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私利)?”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仁,人也,亲亲为大。此据乱世之说。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君臣以义合。“君者,群也”,代表国家,“君,群之首”,元首。 董子《春秋繁露·仁义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孟子谈“仁义”,是私利,“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孔子谈“美利”,天下之大利,以大利利大下。 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大雅·灵台》)云:‘经(规划)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筑作)之,不日(不久)成之。经始勿亟(急),庶民子来(皆乐为之)。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不惊),麀鹿濯(zhuó)濯(肥泽),白鸟鹤鹤(洁白)。王在灵沼(池),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是)日(引申为朝廷)害(曷,何不)丧(亡)?予及女(汝)偕亡(同归于尽)。’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此谈德的重要。 “时日曷丧”,“日”,况;这个朝廷,何时去死?“予及汝偕亡”,我与你一起死,同归于尽,因为受够了!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民心既失,“独乐”不可能。应与民同乐。 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以“仁政”自居,问:“我治国如此用心,何以邻国百姓不移民来?”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击鼓声)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败退)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以“败退五十步者笑败退百步者”做比喻,说:“两者有何区别?” 曰:“不可,直(但)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都是败退,没有区别。”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得出结论:“那就不必期望邻国百姓移民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细)罟(网)不入洿池(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讲王道,“王者,天下所归往”。 “不违农时”,“使民以时”,农作,时为要,不失农时,那“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禁绝使用细网,只用粗网捞大鱼,留下小鱼,才可以生生不息,“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砍伐树木也要按时,在草木零落时,按时才可以使林木茂盛,“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乃惠天下之至德,“非至德,至道不凝焉”,因“小人怀惠”。 生者可以谋生,死者得以治丧,则“养生丧死无憾”。“养生送死”,中国人一切以父母为首。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丰衣足食,为王道的入手处。将高深的道理浅讲,通俗易懂。 小康是“王道之始”,王道才开始。小康,小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讲“小康”。 自《礼记·礼运》可知“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