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游向彼岸 安迪·格鲁夫自传

游向彼岸 安迪·格鲁夫自传

  • 字数: 2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安迪·格鲁夫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44750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亲述奋斗历程 从匈牙利小镇上不名一文的犹太少年,到商业帝国的领袖,安迪·格鲁夫真诚、坦率地讲述了他坎坷动荡又精彩纷呈的一生,激励人心。 ★揭密格鲁夫如何成就非凡的管理才能 作为“硅谷管理之父”,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的偶像,彼得·德鲁克欣赏的实战专家,格鲁夫数次在英特尔的危急关头扭转局势,是什么成就了他非凡的管理才能?本书将给你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安迪·格鲁夫在人生前20年的不屈奋斗。作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企业英特尔的创始人和前CEO,作为21世纪广为人知的商业领军人士,传主安迪·格鲁夫,这个“偏执狂”以其出众的管理才能和骄人的财富举世闻名。 但是,早年的他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和动荡的生活?出生于匈牙利小镇、一文不名的犹太少年,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商业帝国的领袖的?格鲁夫的偏执又来自何方?前二十年,决定一个人此后的一生。出生于“二战”时期的匈牙利犹太人家庭,从随母亲奔波各处躲避战火,到辗转三所预科大学勤耕不辍,再到越境赴美开启崭新生活,格鲁夫20岁前坎坷而多变的经历,注定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在战乱年代仍不减积极乐观的格鲁夫,一个有智慧、能坚持,一旦认准方向就毫不动摇的格鲁夫。
作者简介
安迪·格鲁夫(1936—2016)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前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1936年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56年前往美国。1968年,格鲁夫同鲍勃·诺伊斯、戈登·摩尔一起,联合创立了英特尔公司。 在任职的37年间,格鲁夫数次在英特尔面临战略转型的历史关头,做出关键决策。可以说,是在格鲁夫的驱动下,英特尔才真正地走向了成功。 1997年当选《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2001年获战略管理协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被沃顿商学院提名为25年来影响力排名第一的商界领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布达佩斯新生儿
第二章猩红热与听力受损
第三章风雨欲来
第四章战时生活
第五章科巴尼亚的圣诞节
第六章回到布达佩斯
第七章第一所大学预科:精英教育
第八章第二所大学预科:兴趣培养
第九章第三所大学预科:化学、写作与一生的朋友
第十章我想上大学
第十一章大学生活第一年
第十二章转折点
第十三章越境
第十四章大洋彼岸
第十五章融入美国生活
后记
致谢
摘要
     探照灯的光就像从乌云密布的夜空里抽出的一根根白线,四处移动着,交叉,分开,循环往复。路人们都仰望着天空,眼睛跟着这些白线转动,眼神里充满焦虑。母亲说这是在练习搜索飞机。 而我对这些白线无动于衷,因为我忙着“开”我的新汽车,这是我第一次驾驶它。 我的汽车是一款真实跑车的缩小版。我坐在车里,脚踩踏板开动它,手握方向盘操纵它。这车看起来与舅舅约西的跑车一模一样,只不过他的是白色的,而我的是红色的——不过红色更有趣。 约西舅舅和我曾开着我们的跑车在多瑙河边兜风。我开着车在人们的腿间穿梭行进。当时外出散步的人好像比往常要多,街上显得很拥挤。约西不断鼓励我开得更快些,而他就在后面跟着,以免我撞到人。不过这件事不是总能避免,还好人们看起来并不介意,他们甚至根本就没注意到我,因为他们正被空中的一道道白光所吸引。 我父母有时也一起出来。夏天的夜晚我们经常出去漫步,这是布达佩斯人的一个习惯。虽然夏天已经结束,但是那天晚上仍然不冷,所以对于要在多瑙河边庆祝我的生日这件事,我并不感到奇怪。那天是1939年9月2日,我已满3周岁。 我们家于前一年搬到布达佩斯。我父亲叫乔治·格罗夫,人们都以昵称“久尔坎”称呼他,他是一家中型乳品厂的合伙人之一,其他几个共同经营厂子的合伙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们从当地的奶农那里收购鲜奶,然后把鲜奶加工成松软干酪、酸奶酪和黄油等乳制品(他们对自己生产的黄油的质量尤其感到自豪),然后把它们卖给布达佩斯的各家商店。父亲是一个务实的商人,他精力充沛,办事高效,懂得生活。 我父亲11岁就辍学了,而我母亲玛丽亚则念完了高级中学,也就是匈牙利的大学预科学校。在那个年代,这一成就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已非比寻常,更不用说犹太女人了。母亲曾经下决心成为音乐会的钢琴演奏家,但因为是犹太人,她进不了音乐学院。无奈之下,她去了我外祖父开的小杂货店帮忙,而她就是在那里遇到我父亲的。 父亲的乳品厂开在离南斯拉夫边境很近的一个小镇——巴乔尔马什,位于布达佩斯以南约100英里①的地方。他经常需要去布达佩斯访问客户,也就是黄油、牛奶和松软干酪等乳制品的批发商。 一天,父亲拜访了我外祖父的商店,销售他的乳制品。他向我母亲做了自我介绍,等谈完生意,他们就站在门口聊天,一直聊到母亲关了店。然后,他们步行走过布达佩斯的一条条街,不停地谈啊谈啊,聊了很多事情。 他们是不同类型的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互补。母亲有文化,但从不自命不凡。父亲则十分睿智、精力充沛、幽默感十足。母亲偏于腼腆,在陌生人面前比较矜持,但是不知何故,她在父亲面前从未感到过不自然。父亲的活力和好奇心激发母亲展现出了她优选的一面。他们都深深地迷恋上了对方。 我父亲也是犹太人的这个事实使我父母的关系更进一步。他们有着共同的背景,对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理解。他们都不信教,也不参加犹太人集会,而且尽管他们的朋友多为犹太人,但他们从不把自己视为犹太人族群的一员。除了官方文件中对他们宗教背景的记录,他们与其他的匈牙利人没什么两样。 他们初次见面时,母亲25岁,父亲27岁——这个年龄的男人照理应该可以体面地养家糊口了。一年以后,也就是1932年,他们结了婚,搬到了巴乔尔马什。 母亲不喜欢巴乔尔马什。她在大城市里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梦想着成为音乐会的钢琴演奏家——她过去经常去听音乐会和歌剧。然而突然间,她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偏远的小镇,不仅要住在室内是泥地面、厕所在室外的房子里,还要与父亲的亲戚和合伙人同处一个屋檐下。作为新来的局外人,孤独笼罩着母亲,她对这种集体生活感到极不适应,迫不及待地想搬出去,但在短时间内她没有机会这样做。 就在我出生之前不久,父母将家临时搬到了布达佩斯,这样母亲可以在条件更好的医院分娩。母亲当时肯定想留在布达佩斯,不过她仍然和父亲带着我一起回到了巴乔尔马什。 终于,她在1938年我两岁时实现了这一愿望。父亲决定在布达佩斯建一个乳品分厂,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搬到了位于基拉伊大街的一处公寓,那里距乳品厂只有几个街区远。 布达佩斯被多瑙河一分为二。布达这一边属丘陵地区,老式教堂、城堡、富人住宅散布其中,还设有壁垒。佩斯一边则是商业区,从城市中心向外到处是公寓楼。这里有山有水,一片大好风光;现代风格的公寓大楼和宽敞的林荫大道令人赏心悦目。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