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歌声里的传承——刘凯回忆录

歌声里的传承——刘凯回忆录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 作者: 刘凯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84629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歌声里的传承:刘凯回忆录》由刘凯著
作者简介
刘凯,女,中共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教系声乐教授。 1948年3月参加革命,在“东北音乐工作团”任合唱队领唱、独唱演员。 1948年11月份,沈阳解放,随音工团进驻沈阳,音工团改称“鲁艺音工团”。 1949年,沈阳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被音工团派到学院全面学习。 1951年攻读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大学部,圆小时候出国深造的梦,师从俄侨,意大利美声学派声乐专家阿恰依尔。 1960年毕业后进入哈尔滨艺术学院任声乐教师,1965年学院与哈师大艺术系合并,1990年离休,被学院留任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几十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
目录
第一章 启蒙
第一节 在一面坡镇
第二节 在尚志中学
第二章 初到东北鲁艺
第一节 东北音工团
第二节 东北鲁艺实验音工团
第三节 第一次文代会
第四节 返乡
第五节 1950年在沈阳为毛主席演出
第六节 跟随东北音工团来到哈尔滨
第三章 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
第一节 选择
第二节 拜师阿怡依尔
第三节 在第八中学校
第四节 成家
第五节 在第九中学校
……
摘要
     第一节在一面坡镇 1932年我生于哈尔滨一面坡镇。受喜欢唱歌的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唱歌。 我的父亲叫刘耀东,吉林省永吉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因为他是独生子,所以家里对他寄予厚望。他还没读完高中,就被送往哈尔滨,在中俄合办的“高等工业学校”读书(1938年该校与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合并,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父亲在土木工程系俄文班,是班里的高材生,而且爱好文体活动。在读书的过程中,因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曾中途辍学,所以断断续续于1940年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母亲叫邹玉瑛,出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辽阳县。她的父亲是个小职员,家里的四个孩子都读了书。 母亲从奉天省教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就随她做牧师的二哥来到哈尔滨,并与正在读书的父亲结了婚。婚后,在哈尔滨道外的太古小学校任国语教师。因为她就读于教会学校,所以她自然也就成了教会的信徒。每逢星期日,母亲就带着姐姐刘兢和我到教堂做礼拜。由于我在唱圣歌时嗓音出众,被负责教会童声唱诗班的辅导员——一位英国的修女看中,吸纳我进了童声唱诗班,当时我只有五岁。在培训中,这位修女被我天生的一副甜美、醇厚、亮丽的嗓音所吸引,她非常欣赏我的条件,就对我母亲说:“夫人的这个小女儿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不仅音色动人,并有着很高的音乐悟性。是我所见过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音乐应该从小时候培养……”然而,当时的东北接近被日本帝国主义所霸占,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人家家生活在精神紧张、经济困难中,确实无力在这方面投资。这种状况,英国修女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向母亲提出了一个建议,待她在中国教会任期满时,我的年龄也更大一些,她愿意带我去英国。那里的教会一定会伸出友谊之手,让我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还向母亲表示,她的话是认真的。我父母对她的想法自然是非常满意。自己无能力,别人要帮助,这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于是全家整日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不幸的是,七岁那年我患上了小儿麻痹,右腿致残。就这样,日夜期待的出国学习的愿望竟成了泡影。 1940年是日本鬼子在哈尔滨的黑暗统治最为残酷的一年。他们到处抓捕“反满抗日分子”,尤其是文化界人士,最容易被以这种借口抓走。所以这些人天天处于紧张恐惧、焦虑不安之中。而父亲就是在这一年勉强读完了大学。我们看着父亲的样子,好似一天也待不下去了。眼前的道路对他来说只有两条:一是跟随工大的一些进步同学投奔苏联寻找出路;二是回到珠河县(今尚志市)一面坡镇,那里有祖父留下的一所空宅院。而选择了第二条路是内心深藏着国仇家恨的父亲,永远也打不开的死结。那时母亲刚刚为刘家生下第一个男孩,也就是我的大弟弟刘钢。刘家终于有继承人了,这是父亲盼望多年的大事。对于弟刘钢,父亲是如获至宝,非常宠爱。所以在这个时候,父亲不可能让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而自己选择出国谋生。所以考虑再三,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亲只能带领全家离开哈尔滨,迁回到珠河县一面坡镇刘家宅院里,暂避风险。 回到小镇上,大人孩子都觉得这里比哈尔滨安静。祖父的旧宅空空荡荡,很亮敞,前后四个院套,仅住几户刘家的亲属。于是,我们一家五口便成了这大宅院的主人。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