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和苏东坡一起吃饭
字数: 176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郭晔旻
出版日期: 2022-08-01
商品条码: 978730822597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6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猪肉如何占领中国人的餐桌?辣椒又是如何征服中国人的味蕾?江南菜,又是在什么时候变甜的?从五方美食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社会,中国人的味蕾和食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带上了历史的痕迹。
内容简介
猪肉如何占领中国人的餐桌?辣椒是如何征服中国人的味蕾的?江南菜,又是在什么时候变甜的?从五方美食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社会,中国人的味蕾和食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带上了历史的痕迹?从食俗的由来到食物的真相,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小小餐桌,又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哪些节点?本书以大的历史朝代为划分,讲述了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饮食风格,不仅有活色生香的美食,而且展示了其在历史背景下独特的饮食意义。
作者简介
郭晔旻 文史学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特约作者。自2009年起先后在《世界军事》《紫禁城》《国家人文历史》《世界博览》《同舟共进》《博物》《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上海书评》及《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发表各类历史文章七百余篇。著作有《丝路小史》《诗画中国》等。
目录
序言
我们热爱的中国菜,究竟为什么魅力无穷
1 传统的确立:餐桌里的大千世界
饮食王国的发轫
生鱼片在中国餐桌的兴衰沉浮
一日三餐的开始
乱世中的美食
2 丝路的回响:盛世饮食的蝶变
原产西亚,后来居上:小麦如何成为中国人的主食?
面食王国面面观
乳制品如何进入国人的食谱?
声名远扬的“北京烤鸭”与“胡食”有何关系?
令人食指大动的“涮羊肉”,究竟源自何方?
3 吃货的文艺:繁荣的民间饮食
稻香与口彩:长江三角洲的传统春节食俗
从“鳆鱼”到“鲍鱼”:张冠李戴的“海族之冠”
与苏东坡一起吃饭:猪肉如何占领中国人的餐桌?
4 兼容并蓄的融合:传说里的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清宫御膳吗?
“草根”本帮菜如何站稳上海滩?
“食在广州”从何而来?
“佛跳墙”何以成为“闽菜之王”?
澳门的“葡国菜”:不是中餐,也不是西餐
舶来的辣椒,如何征服国人的胃?
参考文献
摘要
传统的奠基 中国人对于本国饮食素来引以为傲。对于口腹之欲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尚书.洪范》所提出的治国“八政”里就把“食”放在了第一位。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早在文明的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时下流行的穿越小说的主人公们,当真回到过去,语言交流恐怕就是一道过不去的坎——从古代诸多韵书反映的语言特征看,普通话使用者至多也只能了解明清时期的官话,再往前恐怕就听不太懂了。相反,对于穿越者而言,他们对于古代中国的饮食可能会适应得多。 中国向来被誉为“烹饪王国”。中国的传统烹饪技艺,同样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夏商之前,随着陶器的发明,中华先民已经普及了煮食方法,煮的食物,比较熟烂,容易消化,避免了烧煳的损失,比起原始的烧烤,自然较为优越,更不用说茹毛饮血了。到了商代时期,中国人率先掌握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这就是“蒸”。蒸具与水保持距离,纵水沸滚,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物质全部保持在食物内部,不致遭到破坏,在当时“蒸”是一种优选的烹饪方式。譬如从有名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三联觑就是这样一件大型青铜炊具。其下面煮水,上面置3只甑,既可以煮东西,又可以蒸东西。器身长104厘米,高44.5厘米,重113千克,代表了商代的优选炊具打造水平。与之形成鲜明比较的是,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人也极少使用蒸法,像法国这样在美食上同样享有盛誉的国家,据说厨师连“蒸”的概念都没有。 作为中国人的饭局里必不可少的食具,筷子堪称中国饮食最显著的特色之一。“筷子”早先被称为“箸”。这是一个形声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箸,从竹,者声。”说明箸最初就是用竹木制成的,因而形成箸字时,就缘其最初所用质材,故从竹,以象征其本质。《说文解字》上对于箸的解释只有一个,即“饭敲也”,说明箸是一种取食用具。传说箸是大禹发明的。大禹治水非常认真,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为了赶路,锅里煮的食物已经做好,但一时凉不下来,无法用手取出拿过来吃,大禹情急之下,折断两根树枝夹取,终于及时食用,不曾耽误行程。由此,这种方法为他人所效仿,久而久之,使用方法也逐渐熟练,箸就这样被广泛地应用开了。 当然,大禹的传说不一定是事实,不过考古发现却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箸。20世纪90年代,在苏北高邮(属扬州市)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发现有骨箸。其时间为距今6600~5500年。出土骨箸系墓葬,有42件之多,其形为一端较平,一端圆尖,也有两端俱为圆尖,其形状不同,长13.3~18.5厘米。 到了安阳殷墟里,箸已经很普遍了。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岗祭祀坑出土6件青铜箸头,长25.9~26.1厘米。另在商代晚期的一座墓葬中,也发现了青铜箸,现存亦仅为箸体的一部分,较短,是箸上部的铜结构部分,完整的箸还应有套接榫卯的竹或木杆。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喻志》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也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说法,而且进一步声称是纣王发明了象牙筷子(“纣始为象箸”)。这些说法正可与考古发现互为佐证,证明中国人使用筷子,实在是“自古以来”。 P2-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