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

  • 字数: 41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杨海文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27004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子文化精神拥有两重内涵:一重是以“道”为中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另一重是以“文”为主题的文化守成主义。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追求“仁且智”的理想人格,二是践履“经而权”的伦理智慧,三是落实“士则仕”的政治诉求。理想人格的自觉追求,是孟子道德理想主义的本质。孟子的文化守成主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达了“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二是体现了“距杨墨”的异端批判意识,三是建构了“尚诗书”的文本解读方法。儒家一统取向的执著向往,是孟子文化守成主义的精髓。孟子文化精神熏陶并范导了传统儒家乃至古代中国人的人文教化,但其空想性成分和独断性因子也在意识形态化过程中被传统儒家有意地扩大化,进而跟历史主义、多元主义的现代理念形成某种冲突。孟子“经而权”的伦理智慧与“尚诗书”的文本解读方法,在道德滑坡、传统失落的今天,有可能成为我们文以载道、因文明道的批判性武器。
作者简介
杨海文,男,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现为中山大学学报编辑 审、中国孟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儒学研究 人才)、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学科编辑,兼任中国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孟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孟子思想、孟学史及中国哲学史研究。著有《心灵之邀——中国古典哲学漫笔》(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浩然正气——孟子》(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齐鲁书社2014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孟子文化精神的整体通观
一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
二传统的资源与自己的思想
第二章先秦礼乐文明与孔孟道德理想主义
一从礼乐文明到礼坏乐崩
二孔子:在“吾从周”的背后
三孟子对礼乐文明的认同与转化
第三章先秦诗书文化与孔孟文化守成主义
一诗书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孔子:扭转诗书文化的坎坷命运
三孟子:确立孔子与儒学的地位
第四章“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
一人禽之辨:凸显人的优越
二心性之辨(上):以心善言性善
三心性之辨(下):普遍平等及其内在根据
四性命之辨:发见人的相对局限
第五章“经而权”与孟子的伦理智慧
一以权抗礼:小叔子为何要救嫂子
二背反于经的激进权智
三返归于经的温和权慧
四孟子经权观的独特理论价值
第六章“士则仕”与孟子的政治诉求
一学术政治化与义仕派立场
二智识分子的社会功能
三介入第三世界的政治学理由
四时与孔子的士仕实践
五君臣关系的新建构
第七章“学孔子”与孟子的儒家一统取向
一相互性:《诗》《书》与孔子
二批判性关怀:孔子与《春秋》
三内在性贯通:道统与孔子
四“儒”的学派义与孟子的思想史贡献
第八章“距杨墨”与孟子的异端批判意识
一“杨墨之道”如何创造性转化?
二知其罪·距其非·恕其过
三“承三圣”的自我期许
四“距杨墨”之为文化心态
第九章“尚诗书”与孟子的文本解读方法
一知人论世:历史经验与同情地理解
二不尽信《书》:文本局限与抽象地继承
三以意逆志:视域融合与综合地创新
第十章孟子文化精神的合理边界
一“儒行”“儒治”的空想性成分
二从圣贤理想到平民人格
三儒家道统论与独断论取向
四从儒学独断到思想多元
征引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