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银行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一套系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银行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一套系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郭立仑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1117077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银行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就不能是一个部门、一家支行或者一部分业务的数字化。要想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必须从上到下,从组织、财务、机制、技术、数据、业务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数字化。本书介绍的“五化”方法论——体系化、标准化、模型化、智能化、全景化,是某国有大行数字化专家的实践总结,是一套真正可落地的银行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指导银行从上到下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以及一套可落地的完整数字化解决方案。本书融合了作者在中国人民银行、交通银行的10余年实践经验,以及1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成果。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技术和数据层面,还必须向业务领域延伸,以数字化理念对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变革,实现业务与组织、财务、机制、技术、数据的全面融合。本书基于作者自创的“五化”——体系化、标准化、模型化、智能化、全景化方法论,详细介绍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体系、推荐技术和转型工具,并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实际转型过程为案例,对数字化转型落地进行全方位指导。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破题。从组织、财务、机制、技术、数据5个视角出发,全面探索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特征、深层内涵、内在逻辑、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这是所有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前必须了解的知识,也是本书的总纲。第2~6章:解题:以体系化、标准化、模型化、智能化、全景化为坐标,详细剖析了银行业务与组织、财务、机制、技术、数据进行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并通过图表、公式、实例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助说明。这部分是本书重点,也是一套完整的银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很多内容读者稍加改进就可以套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第7章:点器。运用银行数字化转型“五化”理论体系和操作工具,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进一步厘清优选银行数字化转型“实战打法”和“行动路线”,指导读者落地本书提出的“五化”方法论。
作者简介
郭立仑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某国有大型银行总行监事会办公室监督部副高级经理(主持工作)。 在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以及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从业10余年,对公司治理、授信管理、风险管理、数据治理等有深刻理解。 曾参与银行重点领域监督项目50余个,涉及手机银行建设、网上银行建设、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智慧财务系统建设、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等多个领域,有多项研究成果被高层采纳并得到重要批示。 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赋能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体系、趋势等进行过系统研究,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磨合,逐步形成一套可落地的方法论。
目录
前言
第1章银行数字化透视——“五化”方法论
1.1数字化的本质特征:“五化”的提出
1.2数字化的深层内涵:“五化”的定义
1.3数字化的内在逻辑:“五化”的关系
1.4数字化的实现路径:“五化”的脉络
1.5数字化的评价体系:“五化”的衡量
第2章银行业务与组织融合——体系化
2.1银行经营管理分析框架—理论基础
2.1.1经营环境分解
2.1.2业务结构分解
2.1.3内部管理分解
2.2由前到后:价值链条与部门设置
2.3由上到下:集中式总行、组装式分行、分布式支行
2.4由内到外: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第3章银行业务与财务融合——标准化
3.1量子级产品定义:标准化价值衡量基点
3.2客户、产品衍生关系:价值传递脉络梳理
3.3基于量子级产品的综合净收益计量
3.3.1量子级产品综合净收益公式解读
3.3.2资金的机会成本衡量方式:基于FTP机制
3.3.3资金的风险成本衡量方式:基于KMV和LMI模型
3.3.4资金的时间成本衡量方式:基于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3.4基于零基预算的综合净收益分配
3.4.1分配路径
3.4.2分配方法
3.4.3计算公式
3.5基于量子级产品的综合利润加总
3.6基于财务的战略管理
3.6.1战略目标在财务、业务层面的分解
3.6.2战略目标在财务、业务层面的推进
3.7基于财务的风险管理
第4章银行业务与机制融合——模型化
4.1产品模型
4.1.1量子级产品构建:五级分解法
4.1.2产品货架:数字标签
4.1.3产品工厂:个性化定制与流水线组装
4.2授信模型:信息获取、特征提炼与逻辑重构
4.3流程模型(一):全链条概述
4.3.1业务发展流程
4.3.2风险管理流程
4.3.3资源配置流程
4.3.4配套支撑流程
4.3.5战略管理流程
4.3.6财务管理流程
4.3.7内控、合规管理流程:从文化到制度
4.3.8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可视化展示
4.4流程模型(二):功能合并、模块提取与中台搭建
4.4.1客户体验模块:潜在需求挖掘
4.4.2客户交互模块:潜在需求实现
4.4.3场景、生态模块:从潜在需求到潜在客户
4.4.4客户动态成长模块:全生命周期洞察
4.4.5产品供给模块:研发与实施
4.4.6风险计量模块:全面风险管理核心
第5章银行业务与技术融合——智能化
5.1银行的技术需求:信息管理视角
5.2银行技术供给:技术架构概览
5.2.1从业务架构到IT架构
5.2.2企业级理念与分布式架构
5.2.3敏捷前台、复用中台、稳健后台
5.3银行业务与技术对接形成的新型银行
5.3.1直销银行
5.3.2互联网银行
5.3.3虚拟银行
5.4银行业务与技术融合解析
5.4.1物联网与银行
5.4.25G与银行
……
摘要
     将银行业务与组织融合,是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银行未能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的银行由原来属于支持保障部门的信息科技部承担数字化重任。在该模式下,信息科技部往往不是以实现用技术创新带动业务创新为目标的,而是将工作较多聚焦在以IT系统保障银行基本业务正常运转上,这明显不利于数字化长期发展。其实,数字化是指在整个业务的全过程中实现技术与业务融合,涉及组织变革、流程改造、技术架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也是“一把手”工程,需要自上而下推行。 (2)有的银行设立了独立的网络金融业务部,或根据业务类型设立了二级部门。前者在名义上有较大的管理自由度和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大部分传统银行缺乏独立强大的网上获客能力,且其网络金融客户和线下客户重合度非常高,常常需要线下渠道提供业务支撑,故其业务价值和边界难以与传统业务清晰区分开,容易被强势的传统业务裹挟,成为配套服务。这就会进一步导致网络金融业务部无法引领业务发展。后者更容易沦为传统业务线的一个工具或补充,在某一个细分的夹缝中生存,比如App的开发及运营。 (3)有的银行建立游离于业务之外的数据团队。这些团队不断采用优选的数字技术进行创新,但没有充分使其商业化或对其推广落地,即使进行了推广也会由于技术的各种缺陷,以及不能满足业务运用环境的苛刻要求,而被业务实际经办人员否定。例如,较多的银行数据团队分析出的各种商机在前台的真实运用率极低。有些数据团队在某些项目上取得实际成绩,但这些项目效果很难放大到整个机构。事实上,只有当技术变革改变了银行大部分甚至全部业务时,才有可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而跨越组织边界的工作是一项长期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也是数字化实施工作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上述各种组织架构都难以有效支撑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银行只有从顶层设计出发,立足数字化转型本质,深层梳理业务逻辑,科学合理设置部门和机构,并实现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有效连接,才能为数字化转型夯实组织基础。 2.1 银行经营管理分析框架——理论基础 从地位和作用看,银行是货币政策从中央银行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环节,是各经济主体实现跨时间、跨地区、跨领域资金融通、信用转换、信息共享的重要纽带。银行以其庞大的线上线下渠道、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复杂的内部运作机制,连接宏观和微观,联通经济和金融。因此,银行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概念,需要全面分析银行经营管理状况,并考虑内外部的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既包括业务结构,又包括内部管理,而内部管理既涉及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等基本要素,又涉及公司治理、机构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等延伸要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银行经营管理分析框架应包含3个层次,即经营环境、业务结构、内部管理。其中,内部管理层次包含4个领域,即业务发展、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配套支撑;还可以从3个视角去审视上述4个领域,即时间视角(战略管理、内部管理主体、财务管理)、管理视角(公司治理、内部管理主体、机构管理)、约束视角(内控管理、内部管理主体、合规管理)。这样就可搭建一套完整的框架,在本书中称为3—4—3框架,如图2一l所示。这套框架可以作为系统梳理银行经营管理各领域、层面、环节之间的逻辑和脉络的分析工具。 P16-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