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仁者无敌 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仁者无敌 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作者: 崔晓姣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133654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古代中国,战争的目的从来不是攻城略地或杀伤敌人,不在于施行暴力,而在于止息暴力;不是为了穷兵黩武,
而是为了止戈兴仁,并最终巩固功业、安邦利民、和顺百姓、丰裕资财。古代的战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
意义。
内容简介
早期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攻城略地,也不是显示武功,那是什么?宋襄公亲临强敌,为何坚持“不鼓不成列”?为什么说勇也有大小之分?古时仗剑远游、快意恩仇的侠客,真实面貌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古人的世界。《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从古代中国思想中的理想政治形态入手,介绍了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早期思想家所推崇的“王道”政治,探讨了古代中国的战争理念。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还可以走进古代中国兵家代表人物的世界,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兵法与阵法、兵阴阳、古军礼等知识。
目录
篇一 仁者无敌: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辨与理想政治
一、“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
二、“仁者无敌”:孟子对“王道”政治的阐发
三、“武王克商”:“王道”政治何以可能
四、“王主霸辅”:荀子思想中的王道观念
篇二 止戈为武:古代中国的战争观
一、止戈为武
二、“去兵”:孔子的抉择
三、兵者,不祥之器
四、非攻
五、以战止战
篇三 以奇用兵:古代中国的兵家与兵书
一、《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
二、概说“兵家”的源流与发展
三、兵家代表人物(1):孙武、司马穰苴
四、兵家代表人物(2):吴起、孙膑、尉缭
五、古代中国的兵书
篇四 上兵伐谋:古代中国的兵法与阵法
一、上兵伐谋
二、“庙算”与“先知”
三、奇正相生
四、兵法与阵法(1)
五、兵法与阵法(2)
六、兵无常势
七、天时地利人和
篇五 仰观俯察:古代中国兵家中的“兵阴阳”
一、黄帝战蚩尤:上古神话中的“兵阴阳”
二、“师出以律”:“兵阴阳”中的风角音律占
三、“天事恒象”:“兵阴阳”中的天文星气占
四、“断以筮龟”:“兵阴阳”中的卜筮之占
篇六 以礼为固:古代中国的军事与礼制
一、概说军礼
二、甲骨卜辞中的殷商军礼
三、《司马法》中的周代军礼
四、《周易》《诗经》中的古军礼
篇七 金戈铁马:古代中国的军事与动物
一、黄帝教熊罴貔貅?虎
二、火象战与火牛战
三、战马与马车
四、养生与武术中的动物元素
篇八 尚气任侠:古代中国的侠义精神与侠士
一、战国时期的“侠”
二、“侠”之渊源
三、《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侠士形象
四、侠与剑
五、咏侠诗与侠士文学
篇九 勇者不惧:古代中国的勇德与勇士
一、“勇者不惧”:《论语》中的勇德与勇士
二、“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中的勇德与勇士
三、颜渊之大勇:宋明哲学家对“勇”的发扬
四、“悲歌易水寒”:《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勇士
余论
摘要
     早期儒家经典《中庸》中曾概括孔子的思想旨归日:“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也就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尧、舜、文王、武王皆为古代圣王,代表着修身爱民、德业宏广的理想人格,孔子愿效法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以他们所创立的礼乐制度为精神家园,由此而推崇以“仁政”为主要内容的王道政治,赞扬以古圣先王与君子为代表的仁人圣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生活于春秋末年,彼时正值社会剧烈变革之际,意识形态的更迭与社会制度的变迁皆呼之欲出。正如古今中外其他许多思想家一样,孔子亦困惑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剧变的现实使得他急欲拯救时弊。追寻理想的政治体系及相应的精神内核。孔子意欲追慕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形态,并寄望于重建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在与弟子的对话中,孔子多次表达了对三代政治的向往,以及对古圣先王的赞颂。他称赞尧日:“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赞颂舜和禹日:“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唯有天是至高至大的,唯有尧能够取法于天:舜和禹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未曾任乎一己之私。另外。孔子也曾表述对三代尤其是西周之礼乐制度的向往。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意思是:“周借鉴夏、商二代而建立了礼乐制度,如此昌盛丰富,我遵从周的制度!” 关于尧、舜、禹等先古圣王的德业、功绩与传说,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尚书》《史记》等皆有不少记载。据《尚书·尧典》记载,尧能够昭明大德,使得氏族部落友好和睦、天下百姓和乐亲善。另外,尧还任命掌管天文的官员羲氏与和氏观测天文历象,授民农时,便于农耕。《史记·五帝本纪》提到,尧年迈之时,推贤让能,禅让于舜。舜则以孝道闻名天下,代表着人伦之至。舜的父亲与继母愚顽凶狠,多次和舜的弟弟一起谋划杀害他。舜不仅躲过了劫难,还最终以孝行仁心感化了家人。而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则受命于舜,“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历经十三年治理洪水,并观察山川地理,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孔子对于古圣先王的推崇,首先在于他们的德性和功业,他们乃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具体呈现。更为重要的是,古圣先王的德性和功业主要体现在他们所确立并施行的伦理政治制度中。正如上文所说,在孔子那里,这种伦理政治制度主要是指由周公所创设并施行的礼乐宗法制度。其精神内核是以仁义为代表的德性价值,其建构形式是以血缘宗亲为基本纽带的宗法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二者相结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礼乐文明体系,而这正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政治制度典范。 孔子曾比较两种不同的政治形态,日: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这是说,以政令和刑罚引导、约束民众,民众可免于罪过,但并无羞耻之心:用道德和礼乐引导、约束民众,民众不仅会具备羞耻之心,还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规范行事。显而易见,较之于外在的制度法令约束,孔子更认同内在的道德伦理教化在政治世界中的角色与作用。孔子十分看重统治者的德行。也力图以内在的道德情感感化民众。按照孔子的思路,一个内心充溢着道德情感的人,其发乎外的行为举止自然也会合于礼义。反之,如果内在的道德人格不曾挺立与充盈,礼乐制度便只能流于空泛而徒具其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道德情感作为人内在的精神生命,礼乐又当如何发挥作用呢? 孔子对古圣先王与三代以来之礼乐制度的推崇,以及对仁义等道德情感的强调,形成了儒家所追寻的“王道”理想的理论基础。在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明晰和区分了“王道”与“霸道”两种政治形态,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理想。P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