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名人传

名人传

  • 字数: 2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 (法)罗曼·罗兰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310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纪念那些教会我们如何生与死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代表作,翻译家陈筱卿法文直译无删节!收录《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深度记录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坎坷的命运! ★入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三十本好书”!被译成数百种语言,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传世佳作! ★贝多芬:“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米开朗基罗:“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且去爱它。” ★托尔斯泰:“爱是‘力量的基础’。爱是‘生存的理由’,是除了美之外,专享的生存理由。” ★ 全新装帧设计,选取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经典肖像,聚焦透视心灵的眼睛,阅读他们的一生,凝视现实的自我。
内容简介
《名人传》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由《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建功至伟的的人物。作者把握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坎坷、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在获得罗马法国文学院艺术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音乐史,同时开始文艺创作。 早期的创作以剧本为主,但因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而无法发表,他也因此而离婚。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连续创作了《贝多芬传》(1903年)、《米开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合称《名人传》。从1890年开始,罗曼•罗兰穷二十年之功,创作了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特高文学奖;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译者序I
第一部 贝多芬传
序言3
贝多芬传5
贝多芬的遗嘱33
贝多芬书信选37
贝多芬思想集51

第二部 米开朗基罗传
序言57
序篇61
上篇斗争72
下篇舍弃112
结束语154

第三部 托尔斯泰传
序言163
托尔斯泰传165
托尔斯泰遗作简析281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288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302

作者年表307
摘要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垂垂老矣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蛰居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厚实浓密,好像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毛戗立着,似“墨杜萨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 ;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色的 ;其实不是黑色,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愤时 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映出它们夹带着的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它们常常朝天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颏有一个深深的酒窝儿,使脸看上去很不对称。莫舍勒斯说 :“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时的表情很阴郁,似“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 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做的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会使行人吓一大跳,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 ;野性的眼睛变得分外吓人 ;嘴唇发抖 ;一副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 :“像李尔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 1770 年 12 月 16 日生于邻近科隆的波恩的一所破屋的可怜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既无才华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是厨师的女儿,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暖。自一开始,人生就向他显示出像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似的。他父亲想到用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吹得如同一个神童。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发愁。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 ;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1787 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优选的朋友!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得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 ;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同样的病 ;他常常觉得不舒服 ;除此以外还有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重任 ;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者已无力支撑门户 :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胡花乱用。这桩桩件件的悲惨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家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 ;也许二人之间有了一种十分温柔的感 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 ;直到最后,他们之间都一直保持着一种恬静友情,这可以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得到印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更加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的年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