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风起兮 秦汉卷

大风起兮 秦汉卷

  • 字数: 13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 仪平策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258529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风起兮:秦汉卷》全书通过对我国秦汉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秦汉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作者简介
仪平策,男,1956年9月生,汉族,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审美文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十一、十二届民盟中央委员。主要从事美学与文化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古审美文化通论》《中国美学文化阐释》《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主编)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国内重要杂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多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
目录
前言
一、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1. “乐舞寖盛”:审美活剧在荆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歌舞伎乐:汉代一大审美景观
犷放雄健的壮美形态
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
2. “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从“大一统”到“大汉”意识
“非壮丽无以重威”:都城风貌
“观夫巨丽惟上林”:宫苑气象
“丘垄高大若山陵”:陵墓造型
古朴深沉,健猛有力:雕塑品格
3. “闳侈钜衍”:将“广大之言”推向很好的文学
士人心态
论说散文
史传散文
散体大赋
4. “百川归海”:讲综合倡新声的美学思想
思想“资源”的一般阐述
倡扬“大美”的《淮南子》
二、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1. “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
孝道观念与墓葬文化
墓室构造:一种“拟世间”样式
陶瓷工艺:从礼器到日用
绘画旨趣:从仙界到人间
雕塑寓意:走近凡俗和生动
画像艺术:从幻想到现实
2. “缘事而发”:艺术写实与伦理功用的“合谋”
造型艺术的写实品格
乐府民歌的叙事本性
伦理效应:写实趣味的指归
王充美学:从“疾虚妄”到“为世用”
3. “文以情变”:审美文化转势的新征象
有关屈原人格的解释和论争
抒情小赋:一种托物寓理的表意文本
文人五言诗:从感伤到感性
书法艺术:“饰文字以观美”
摘要
     “乐舞寝盛” 审美活剧在荆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荆歌楚舞是秦汉之际审美文化的典范形式之一。 项羽和刘邦是秦汉之际荆歌楚舞发展中最早见于记载的“表演”者,是需要优选提到的两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在兵少粮尽、大势已去的绝境中,项羽对着他的虞美人慷慨悲歌,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项羽,如今已是英雄末路,四面楚歌。面对连他心爱的虞妃都保不住的悲剧命运,项羽只能徒唤奈何!这曲《垓下歌》,真切地抒发了其内在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淮南王黥布的叛乱后返回京都,路过故乡沛(今江苏沛县)时,在沛宫召请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一起饮宴庆贺。当酒喝到兴头时,刘邦离席,击筑起舞。他一边跳舞,一边高歌他自作的《大风歌》,并令在场的儿童们都跟着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统天下的胜利感,荣归故里的自豪感,安邦定国的紧迫感,求贤若渴的焦虑感等等,这一切郁积心中的复杂情感,皆在铿锵有力的高歌狂舞中宣泄出来,使在场者无不动容,连刘邦本人也在慷慨抒怀的激动中难以自抑,潸然泪下。 刘邦死后,汉惠帝将沛宫辟为高祖庙,《大风歌》成了祭祀高祖刘邦的“雅”乐舞,而当年跟刘邦一起演唱《大风歌》的120名儿童也被召来,专门从事这一“雅”乐舞的演唱。若有空缺,随时补足。此后遂成高祖祭祀之定制。 《史记》中的这两段记载,对我们今天的阅读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似乎是那一时代审美文化活剧的一次彩排,一种预演,一场序幕。这种亦歌亦舞的形式,娱人耳目,荡人心魄。它创造了秦汉之际一种特有的抒情表意形式,传达着这一时代雄健奔放的人格气概和真率自然的人性风采,显露着秦汉风尚的独有状貌和楚荆习俗的特殊魅力,表征着南风北渐的文化新变和以俗为雅的艺术新声。总而言之,它意味着,一场恢弘浩大的审美文化历史活剧已在荆歌楚舞中拉开了帷幕。 《乐府诗集》卷五十二云:“自汉以后,乐舞寝盛”,此话极是。当然这并不是说,汉以前没有乐舞。只是随着秦汉之际楚人的大举北上,“大一统”的汉代帝国确实迎来了一个以“楚声”“楚舞”为代表的乐舞文化新时代。这是一个在中国审美文化目前少见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甚至还带点蛮野味道的乐舞时代。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空前繁盛的乐舞时代呢? 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汉乐舞的空前繁盛,在根本上得益于由当时社会的空前“大一统”所带来的多种文化,特别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秦汉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客观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态势和可能,即它一改先秦时代以纵向承继为主的文化演进方式,而变为以横向拓展、交流与融合为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秦汉之际,特别是汉代堪称这种文化发展模式的典范。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规模优选、持续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大交流、大融汇的时代。 这种文化的大交融展现在多个方面和层次,主要有汉文化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汉文化与域外各国文化之间等等的相互交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乐舞文化上。如汉代宫廷经常演奏的“四夷之乐”就来自周边少数民族,其中尤以“北狄乐”最有名。“北狄乐”即流行于北方…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游牧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这些民族常常骑在马上,吹奏着笳、角之类乐器,并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时称“铙歌”)。其声浑厚悠远,苍凉悲壮,在广袤无际的塞北大地上久久回荡。北狄乐传入中原后,又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结合起来,便形成了风行汉代、风格多样的“鼓吹乐”。我们从大量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即可窥见汉人演奏“鼓吹乐”的一些具体情景,如马上鼓吹(001)。 P7-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