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晚霞明处暮云重 清代卷

晚霞明处暮云重 清代卷

  • 字数: 10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 王小舒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25854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晚霞明处暮云重:清代卷》全书通过对我国清时期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清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作者简介
王小舒,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出版各种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开设的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传统文学修养”,获评重量精品课程、重量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的教材《新编中华传统文学精要》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
目录
前言
一、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为美的世俗风尚7
文物之癖8
好书之癖13
嗜古情结的民间形态15
2.气韵盎然:传统绘画在归宗复祖中走向集成19
“四王”与南宗画派21
山水精神的薪火相传25
吴历与恽格31
3.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很好35
帖学派36
怪诞派40
碑学派43
篆刻印章52
……

摘要
     历史发展的步伐有时是被偶然性支配的。按照社会的自然进程,中国英国在17世纪由封建社会跨入近代的门槛,如范文澜指出的:“如果明朝还能维持下去,或代替它的朝代是李自成的大顺朝,而不是满清,中国追上当时尚在开始的西洋科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种种迹象表明,封建制度在16、17世纪之交已经熟透,并进入了腐朽状态,新生的社会因素已经成长起来,历史具备了转化的条件。然而,清军的人关打断了这一自然进程,整个形势于是发生逆转。 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势力人关,对中原发达的经济的确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不仅体现在入关之初的圈地、投充等举措对农业经济的破坏,也体现在政府于相当长的时期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它严重阻碍了明中叶以来蓬勃兴起的工商型经济的势头。经济是审美文化得以依附的基础,经济的倒退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相应的改变。 清政府与元统治者不同,他们在入关之初便高度认同了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俨然以正统观念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点他们比元代统治者聪明得多。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他们还采取了宽猛相济的两手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开设博学鸿儒科,大力延揽汉族知识分子,给他们一条荣身发达的出路,又大兴编书之风,整理文化遗产,销毁有碍统治的书籍,有目的地倡导复兴古学;另一方面,对内大兴文字狱,打击一切对其统治不满的人士,造成文化的威慑气氛。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驱赶传教士,封锁海关,固守“天朝无所不有”的观念,拒绝与国外进行接触和交流。这一切都使清代的文化面貌体现出浓重的保守色彩。 下层文化界的态度与政府有所不同,官方的权威文化在这里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到抵制,但在复兴古学这一点上,他们恰恰又是一致的。汉族文人固然不满政府的文化钳制政策,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古学,以此维护民族的自尊,维护既有的文化底色,抵制民族压迫和欺凌。同时,出于对明政权覆亡的反思,许多人认为祸根就在于明末对传统文化的反叛。鉴于此,清人有一种明显的向传统复归的心理态势,这种心理与当时整个的时代环境相汇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复古潮流。文化风气由明末的趋新陡然一变为尚故,古学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字眼,甚至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种事业。审美方面,明代的以侈为美、以新为美、以自由为美消失了,代之以典雅之美,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何种风格,或古朴,或雅奥,或典丽,或斑斓,只要来自古人,都受到清人的青睐和崇拜。二百余年的清王朝成了古文化的一次整体的复兴。这种复兴客观上对中国文化讲行了一次全面总结,无意中完成了它作为封建文化殿军的集大成的历史使命。作为最后一种形态的古代审美文化,典雅美得以确立。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