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划过夜空的红色彗星 洪灵菲文学评传

划过夜空的红色彗星 洪灵菲文学评传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作者: 许再佳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969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传主洪灵菲是左联的创始人和七常委之一,也是流亡三部曲的作者,为发展和壮大左翼文化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叛徒出卖,牺牲于南京雨花台。2.本书以时间顺序为轴,生动形象地展示一代知识青年是如何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挣脱封建家庭、传统世俗等精神羁绊,投身革命中去,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守党的秘密,为革命奉献年轻的生命,他一生短暂,却犹如划过夜空的一颗彗星,闪光耀目,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并可载入红色史册。3.本书带有较浓的潮汕地方文化特色,也为岭南文化彰显浓重一笔。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左联作家洪灵菲作为大时代洪流中一名渴望自由平等理想社会的青年,尽管受挫于婚姻及爱情失落带来的苦闷,但信念坚定,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坚守党的机密,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他的一生短暂,却犹如划过夜空的彗星,光辉长久不衰,值得铭记,载入红色史册。
作者简介
许再佳,广东潮州人,厦门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岭东人文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潮汕文学、史料研究等;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温州大学学报》《上海鲁迅研究》等发表数篇学术文章,出版合著《“左联”潮汕作家群研究》,参编《冯铿研究及其作品精选》等。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宗法制“父子”认同的罅隙与断裂
第二章 金中岁月与本土革命导师的启蒙
第三章 风雨西关求学路与不幸的婚姻
第四章 沉沦与觉醒、革命与恋爱的变奏曲
第五章 革命知识青年的流亡之旅
第六章 北四川路与亭子间的文学创作
第七章 上海新书业里的潮人出版史话
第八章 地下工作与南京路上的革命风潮
尾声
摘要
     第一章 宗法制“父子”认同的罅隙与断裂 潮汕县级建制,最早始于汉代。其时,汉武帝设揭阳县,而潮汕为揭阳所辖。潮汕地区偏处粤东一隅,远离省府广州,其东北部与福建相邻,西北处与江西接壤;东南部沿海,绵长的海岸线拖曳出一片广阔的海域,成为潮汕与东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海上纽带。从自然地貌上看,整个潮汕地区是由两条山脉和三条河流构成的三角洲:西北部的莲花山脉经由揭阳、普宁、潮阳、惠来、陆丰、海丰地区延伸开来,将潮州地区与以粤语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分割开来,东北部的凤凰山脉沿大埔、饶平、潮安和丰顺等县蜿蜒而立,从而在潮州与客家语地区之间竖起了天然屏障;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条水系则在三江下游地区形成了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同时,这三大水系也将潮州地区分成了韩汀、榕江和练江三个地带。从文化版图上看,潮汕地区是远离中原文化命脉的“蛮夷”之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唐代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而贬谪东南的历史片断,足以管窥中原文化对潮汕一带历来所持的偏见。 远离京师重镇,偏安粤东一隅,自然山脉在潮汕与客家间形成的地理屏障,终年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浸润,拥有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和连通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加上韩愈莅潮后的思想教化,使得潮汕地区在与中原正统保持一致的同时,又逐步衍生成一个令帝都天子鞭长莫及的“独立王国”——世世代代的潮人生于斯、长于斯,渐渐形成了敦儒、重教、纯良、隐忍、精明、机巧,以及略带排外、以自我为中心的“府城意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在潮汕大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承着,成为乡土中国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子与父之间的从属及依附关系不仅仅是封建家长制得以巩固和维系的基础,更是成为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超稳定结构,坚不可摧。偶有鲜活的生命个体试图呼喊出独立的声音,试图迈开自由的步子,都被强大的父系宗法制所吞噬,被无情地钉在背亲逆子的耻辱柱上。随着岁月尘埃渐渐弥散,那些曾经被视为异质和另类的生命,才真正浮出历史地表,向世人浅道其睿见与真知…… 二 1902年的农历正月,一个夹杂着彻骨寒气和节日暖意的时节,洪灵菲降生在中国南方小城的边陲之地——旧时称为海阳县江东洪砂乡(即今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江东镇红砂村)。这是一个具有乡土中国普遍性特征的村落,村民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蒙昧中不乏宁静祥和。只是,这种表面的宁静祥和是以村民们的自我奉献和牺牲为代价的,其内在的矛盾冲突正与清王朝一样处在积重难返、随时爆发的情势里,岌岌可危。朝堂社稷日薄西山的情势尚未撼动华夏的根基,处江湖之远的边陲乡野依然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繁衍生息,三餐四季,一派自足的遗风。 洪灵菲的降生,对于家族添丁、未来多了个劳力壮力而言,无疑是喜事一桩,邻里乡亲也都簇拥着赶来庆贺这弄璋之喜。洪灵菲在家中排行第三,乳名洪树森,学名洪伦修,洪灵菲是他后来写小说时起的笔名。在洪灵菲之前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洪映堂,比他大10岁;二哥洪紫南,比他大6岁;姐姐洪伦珍,比他大2岁。在他下面,还有一个四弟洪伦钧,比他小4岁。然而,面对前来道贺的乡里乡亲,父亲洪舜臣却笑不出来,小洪灵菲的出生就仿佛混世魔王哪吒的降临一样,对家族而言是隐疾、是忧患,是煞星、是符咒。 洪家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尝尽农耕艰辛,受尽地主盘剥之苦的祖辈们虽说不出“学而优则仕”的辞藻,却也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洪舜臣自小便被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读书之业扭转整个家族劳力者治于人的厄运。可惜天不遂人愿,洪舜臣科考接连失利,连个秀才也没考上。或许,这只是旧时代古老中国里诸多《儒林外史》的一个个例而已,但这个个例中却恰恰囊括了落第秀才性格里的诸多普遍性。虽然连秀才的边都够不着,但是洪舜臣骨子里却有着旧式读书人常有的清高,因粗通文墨而不愿与白丁者同流,始终觉得命里不凡,坚定地认为只是时运不济,终有一天自己的儿子们将在读书的道路上走得深且远,一洗家族世世代代的泥土味。科考既已无门,生活又活生生地教会人必须为五斗米折腰,洪舜臣便以私塾先生为业,积攒了一定的储蓄后转行当起了悬壶济世的郎中。潮州府城里有名的药铺荣春堂便是洪舜臣所开设的。 虽然洪舜臣的医术谈不上妙手回春、再世华佗,他却也是怀着一颗医者仁心,对待患者不论贵贱,倾囊相助。比起行走江湖的赤脚医生们“挂羊头卖狗肉”的忽悠,患者的普通病症在洪舜臣这里都能,荣春堂和洪舜臣的美名也在潮州城里渐渐传开。然而,洪舜臣身为医者的仁心仁术,却没有惠泽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对洪灵菲总是显得那么淡漠隔阂,极为严苛甚至是刻薄。 洪灵菲后来在自传性文学创作中提到:“他的父亲是永远不会同情他的,他对他好像对待一个异教徒一样。他憎恶他是本能的,性质生成的,他永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