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庄老通辨

庄老通辨

  • 字数: 3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钱穆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250578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钱穆的研究推倒前人观点,主张庄子先于老子,儒家先于道家。 大量引用先秦诸子乃至魏晋大家经典著作,欣赏古代美文,感受其磅礴大气、浪漫情怀,政治理想。 学术大家钱穆集几十年研究成果,精微阐述道家精神。 纯质纸印刷,布面精装,典雅庄重,阅读与收藏兼备。
内容简介
《老子》《庄子》成书年代谁在前,谁在后,学术界争论不断。本书开宗明义即提出“《庄子》一书实在《老子》五千言之前”,为此,作者钱穆从老、庄、孔、孟先秦诸子,直至魏晋玄学,大量引述各家经典著作,从观点、渊源、传承等方面比对,梳理了道家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中各家各派学说异同、相互影响、传承关系及其在中国思想目前的地位,尤其主张“庄子思想,实仍沿续孔门儒家,纵多改变,然有不掩其为大体承续之痕迹者”。本书论述和引文,字里行间,充盈着先人的浪漫情怀和淳朴政治理想。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在现代中国学术目前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录
自序
上卷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
中国古代传说中之博大真人——老聃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
再论老子成书年代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
中卷之上
道家政治思想
庄老的宇宙论
释道家精神义
庄子书言长生
庄子薪尽火传释义
道家与黄帝
中卷之下
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
……
摘要
     盖以“象”言“道”始于老。庄子论道,仅指其迁化日新,变动不居者言。老子乃始于此迁化日新变动不居之中,籀得几许常然不变之大例。故知虽无停形而有成象,智者玩索其象,即可以逆推其变。故曰:“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矣。此又老子就天道而挽合之于人事之一大转变。《老子》书中言此者最多,兹举一例言之,如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十五章)故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此即“道有成象”之一端。老子又常言“式”,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二十八章)又曰:“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六十五章)惟“道”有“象”,故有式。惟其有“式”,故知有常。惟道有常,故可“执古道以御今有”。《老子》五千言,其优选发挥,在此一义。此则显与庄周异,而与《易》《庸》近。以其通天道于人事,以人事为主而运用天道,与庄周之知有天而不知有人者大异。 “象”字古书极少用,《易传》乃曰:“易者象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为六十四,可以象天地古今一切之事变。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本《庄子》。《庄子》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按本文引《庄子》语皆据内篇,独此条出外篇《天道》,未必真庄子语,然大体则与庄子意近,与老子意远,故援以为证。)庄子所谓意之所随,乃指天地之实相。实相迁流不停,新新无故,故曰:“不可以言传。”既不可以言传,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同上)但大化虽日新,万形虽日变,而实有其不新不变者存。此不新不变者,即所谓“无物之象”,“无形之象”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寒往暑来,日往月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前日之日,非今日之日矣,今年之暑,非去年之暑矣,此指其日新无故,迁流不停者言。抑此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死生相续,阴阳相继,则终古常然,更无变。故曰:“执大象,天下往。”一阴一阳之相寻无已,更迭不息,即“大象”也。大象在握,万物不能违,其将何往乎?故曰:“《易》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岂有出此一阴一阳之外哉。“阴”“阳”即两仪也,一阴一阳即太极也,太极即天地之大象,可以尽天地万物一切之变矣。所谓“圣人之立象以尽意”者如此。故道有迁流日新,意之随此者不可以言传,道亦有一常不变,得其象而存之,则乌见意之不可尽哉。《易传》之盛言夫"象",其义即承《老子》,故曰老近《易》《庸》,与庄则远,此就其偏重人事之一端言之。 《老子》书既重人事,故其言天道,亦常偏就近人事者言之。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又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又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此非其明证耶?故尝论之,庄周之与《老子》书,譬之佛经,犹《般若》之与《涅槃》也。《般若》扫相,《涅槃》显性,庄主于“扫”,老主于“显”,此则其分别之较然者。太史公以老、庄、申、韩同传,然谓韩非原于老。《韩非》书有《解老》《喻老》篇,老、韩两家陈义相通处,此不详论。但若谓韩非原于庄,则大见不伦。岂不以《老子》晚出,其书自与《韩非》《易》《庸》时代为近而然乎?或曰:昔有讥“援儒入释”者,今子之言,岂不将攀老以入之儒耶?曰:不然,此非余之言,昔荀卿已言之。曰:“庄子知有天而不知有人”,又曰:“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夫“诎”“信”非人事乎?故庄子重天而忽人,老子本人以言天。庄老之别,固甚显矣。抑有大同而小异者,亦有大异而小同者。庄之与老,大同而小异之类也。老子之与《易》《庸》,大异而小同之类也。夫庄老同为道家,同言天道,大义相通,十之七八,尽人所知,何待再论。凡我所辨庄、老《易》《庸》之异同,乃据其义尚隐而不为人知者言之,非所谓“援老入儒”也。或曰:庄老异同之辨,诚如子言,抑“异同”与“先后”尚有别,安知非《老子》书在前,孔子系《易》,子思作《中庸》,就其偏重人事者而推阐之,庄子尽翻窠臼,乃专崇天道,何必老子在庄子之后,《易》《庸》又在老子之后乎?曰:言不可以一端尽。《易传》非孔子作,《中庸》非子思作,二书皆当出秦汉间,此前代早有论者。庄子论道,乃承儒、墨是非而为破,非承老聃而为变,亦不能尽于兹篇之所论。 或曰:近人有言,辨《老子》晚出,分而观之,皆若不足以定谳,合而论之,辞乃可成;子所谓言不可以一端尽者,是亦类此之谓欤?曰,否否,不然。庄生有言:“立百体而谓之马。”一体之无当于全马,固也。然诚见马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