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子传

孔子传

  • 字数: 1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钱穆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25086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深影响*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作者钱穆 2.上溯至殷商,及于孔子所在的鲁国,他的家庭来源,延续一千多年,一段清晰珍贵的家族谱系。 3.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想。 4.二十五种疑辨,均为治学者感兴趣或应了解的主题。 5.纯质纸印刷,布面精装,典雅庄重,阅读与收藏兼备。
内容简介
孔子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西汉大史家司马迁采集以前各书材料写成《史记•孔子世家》,成为完整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第一篇传记。钱穆先生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记述孔子家世,从殷商,至于孔子所在的鲁国,绵延一千多年,呈现一条清晰珍贵的家族谱系。著述宗旨在于阐扬孔子教育事业的博大精深,在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现实政治实践,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讨论孔子的一生及事业,主要以《论语》为中心,亦有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研究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当读懂《孔子传》。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在现代中国学术目前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录
序言
再版序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
一 弗父何
二 正考父
三 孔父嘉
四 孔防叔
五 叔梁纥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 孔子之母
疑辨一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二 孔子生平
疑辨二 孔子生平
三 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 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一 孔子之幼年
二 孔子十五志学
三 孔子初仕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一 孔子授徒设教
二 孔子适齐
疑辨四 孔子适齐诸节
三 孔子反鲁
疑辨五 孔子五十学易
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一 孔子出仕之前缘
疑辨六 阳货为大夫与公山弗扰以费叛
二 孔子为中都宰至为司空、司寇
疑辨七 孔子为大司寇及诛少正卯
三 孔子相夹谷
疑辨八 穀梁与史记夹谷之会
四 孔子墮三都
第六章 孔子去鲁周游
一 孔子去魯
疑辨九 孔子为师己之歌
二 孔子适卫
三 孔子过匡过蒲
疑辨十 孔子围于匡与过宋遭司马魋之难
疑辨十一 孔子将渡河西见赵简子
四 孔子反卫出仕
疑辨十二 孔子在卫主蘧伯玉家
疑辨十三 子见南子
五 孔子去卫
疑辨十四 孟子言孔子未尝终三年淹
六 孔子过宋
七 孔子至陈
疑辨十五 孔子两至陈
疑辨十六 陈蔡大夫谋围孔子
疑辨十七 楚昭王迎孔子
八 孔子至蔡
九 孔子自蔡反陈
一〇 孔子自陈反卫
疑辨十八 卫孝公与陈愍公
一一 孔子自卫反鲁
疑辨十九 季桓子临死嘱康子召孔子
疑辨二十 季康子以欲召孔子问冉有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鲁
一 有关预闻政事部分
二 有关继续从事教育部分
疑辨二十一 宰我列言语科
疑辨二十二 有若状似孔子
三 有关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 孔子删诗
疑辨二十四 孔子序书作易传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一 孔子之卒与葬
疑辨二十五 孔子泰山梁木之歌
二 孔子之后世
三 孔门七十子儒学之流衍
孔子年表
附录一 读胡仔孔子编年
附录二 读崔述洙泗考信录
附录三 读江永乡党图考
附录四 旧作孔子传略
附录五 旧作论语新编
摘要
     《史记·孔子世家》: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 南子宋女,旧通于宋朝,有淫行,而灵公宠之。慕孔子名,强欲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南子隔在絺帷中,孔子稽首,南子在帷中答拜。故孔子说:吾本不欲见,但见了,彼亦能以礼相答。此事引起了多方面的怀疑。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子路之不悦于孔子,盖疑孔子欲因南子以求仕,王孙贾,卫大夫,亦疑之。“奥”者,室中深隐之处,灶则在明处。此谓与其借援于宫阃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孔子曾称许王孙贾能治军旅,其人应非一小人,乃亦疑孔子欲藉南子求仕进而加规劝。然因南子必欲一见孔子,即仕其国,亦无必不见其君夫人之礼。鲁成公九年,享季文子,穆姜出于房再拜。可见君夫人可见外臣,古人本无此禁。阳货馈孔子豚,孔子亦尚时其亡而往拜;纵今南子明言求见,孔子亦何辞以拒?然孔子于卫灵公已知无可行事,仅不得已而姑留。今见南子更出不得已,而内则遭子路之不悦,外则有王孙贾之讽谏。孔子之答两人,若出一辞。盖此事无可明辨,辨必涉及南子。在其国不非其大夫,更何论于君夫人。故孔子必不明言涉及南子,则惟有指天为誓。此非孔子之愤,乃属孔子之婉。其告王孙贾,亦只谓自己平常行事一本天意,更无可祷,则又何所用媚也。 【疑辨十三】 “子见南子”一条,前人辨论纷纭。窃谓如上释,事无可疑。或又疑孔子见南子应在卫出公时,辗转曲解,应不如在卫灵公时为允。《史记·世家》又云:“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此事则断不可信。灵公尚知敬孔子,南子亦震于孔子之名而必求一见,岂有屈孔子为次乘而招摇过市之事。且孔子即以此去卫,岂有复适卫再见灵公之理?“未见好德如好色”一语,亦岂专为此而发。此皆无他证而断不可信者,盖后人因有“子见南子”之事而添造此说。史迁不察,妄加称引耳。又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与王孙贾同仕卫灵公朝,孔子称其善治宗庙。窃疑此条应在孔子居卫时,亦有感于见南子之事而发。宋朝即南子所淫。此条一则谓卫灵公虽内有南子之淫乱,而犹幸外朝多贤。所以特举祝鮀为说者。因祝鮀之佞,可以取悦于鬼神,灵公之得免,亦可谓鬼神佑之也。二则孔子在当时既已名震诸侯,意外招来南子之强见,复增多方之疑嫉,求行道固难,求避祸不失身亦复不易,故惟求不获罪于天以期免于今之世也。孔子平常不喜言佞,而此章特举祝鮀,又言美色而特举宋朝,故知必有感而发,今以此章参之,则其答子路、王孙贾两人之意亦跃然自见。 P56-5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