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 字数: 33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912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20年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论文,包括仪式、节庆、民间信仰等社会实践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高水平论文。此类非遗项目在我国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丰富的表达形态,仅节庆一项就包括各地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京族的哈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地域和民族都有独特的节日形态,融合了多种节令历法知识体系、歌舞戏曲表演、游戏体育运动等,是对地方性知识的综合呈现。至于各地祭祀炎帝、黄帝、妈祖、伏羲女娲、成吉思汗等仪式庆典活动,则是探讨民族、地域、国家等不同层次的文化认同的重要管道。中国民间信仰是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近年来备受海外汉学关注,几成显学,在国内也渐成热潮。全面梳理20年来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结集成书,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本书按专题进行编目,预计分为:当代社会的仪式传统、节日文化、信仰与世界观、作为社会实践的民俗等若干专题。
目录
节日习俗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端午节与东亚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心
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
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民间信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
试论宗教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方式——以岷江上游羌族“释比”传承为例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集会仪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
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探析——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以中日韩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为例
从乡俗到非遗:佛山“官窑生菜会”的传承、衍变与再生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社会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以广东汕尾妈祖信仰为例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
“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