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阜阳教育春秋/阜阳历史文化丛书

阜阳教育春秋/阜阳历史文化丛书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士新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50480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归纳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讲述宋代阜阳兴办官学的原因及官学规模与特点,分析南宋金元时期战乱对阜阳教育的冲击与破坏,研究明清时期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阜阳教育恢复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叙述近代新式教育传入后阜阳教育制度的演变。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阜阳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路径、方法及问题,不仅是对教育成果的展示,而且能对阜阳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杨新,安徽亳州市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职教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安徽省文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管子研究会研究员。现任阜阳市政协常委、阜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系《阜阳文史》《阜阳历史文化丛书》主编。夙夜在公几十年,勤勉工作未曾倦;追求人生之真谛,立德立言谱新篇。曾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校长”、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省、市优选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编著出版《中国当代应用文体写作大辞典》《谚语集锦》《谚语人生》《今朝风流》等图书,其中《谚语人生》获阜阳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主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及论文三百余万字。
目录
第一章 阜阳史前教育探秘
第二章 封建社会时期的阜阳教育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阜阳教育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阜阳教育
第五章 阜阳名校
第六章 阜阳教育名人
第七章 教育大事记(1037-2019)
摘要
     从出土文物探寻阜阳教育的缘起 1957年6月,在阜南县朱寨小润河岸边出土商代青铜器八件,其中龙虎尊是商代酒器,侈口,束领,折肩,鼓腹,高圈足;颈饰三周凸弦纹,肩上饰三条蜿蜒的龙,龙首探出肩外成为高浮雕;腹纹三组相同,以龙首下的三条扉棱为界,纹为虎食人状,虎头突出,身躯作两边展开,虎口下蹲一个曲举双臂的人;在龙纹的后边还饰有夔纹。在虎身下面和人侧的空隙处也附饰一较小的夔文,方向与虎身相反,隔扉棱与另一夔纹相对,组成一较小的兽面纹;圈足上部有三个十字镂孔。该尊造型优美、纹饰新奇,器壁厚薄均匀;虽充满花纹,但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繁缛而不杂乱,雷同而不单调;其纹饰技法,还有用阳纹和阴纹相配衬,宽线和窄线相结合,阳纹突起,阴纹平整,宽线间空隙大,窄线间空隙小;使人们在视觉上有阴阳相配、黑白相间、宽窄互济、虚实交错的形式和美的享受,艺术成就与铸造技术十分高超,堪称商代青铜器精品。而此精品,据《阜阳大事记》记载,乃归国人创造。这灿烂的青铜文化折射出当时阜阳铸造工艺的发达;又由于此类工艺活动只能是集体而作,所以,也可表明铸造过程中存在教授文化、传承技艺等系列教育活动。 从历史人物成长及论著探寻阜阳教育的缘起 春秋时期,阜阳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举世闻名的历史人物,如管仲、鲍叔牙、庄周、老聃、甘茂等。管仲(?一前645),名夷吾,字仲,阜阳市颍上人,是春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改革旧政,加强经济、军事实力,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并著有《管子》一书。《管子》共24卷,86篇(今存76篇),内容包括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等知识,足以显示他的才识渊博。从管仲的成长历程,可以断定他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次,从他的主要经济思想“四民分业定居”中也可显示出教育思想的轮廓。他提倡相同职业的人居住在一起,使其“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见《国语‘齐语》)。可见,他提倡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被喻为万代师表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4章对管仲进行评价。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满口称赞管子是仁德之人,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民众至今还受他的好处。还有一章是这么说的:“或问子产。子日:‘惠人也。’问子西,日:‘彼哉,彼哉!’问管仲,日:‘人也。夺佰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孔子称赞管仲是仁人啊,他当政时,剥夺齐国大夫佰氏的好田三百,没为公有。而佰氏一家人虽因此穷困,只有青菜淡饭可吃,但一直到死,没有怨恨管仲。据戴立轩先生考证,孔子赞扬管仲的话,是在孑L子观瞻管子家乡时的有感而发即兴之辞。《颍上县志》记载,鲁哀公四年(前491),孔子于61岁时,在由陈回(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去蔡国(都城州来,今安徽凤台)的途中,经过慎(今颍上),住居颍上,专程观瞻管子的出生地,即颍上管谷村。虽只留下几句言论,但从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十分赞赏和肯定。从中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孔子途中专程到管谷村,是考察此地为什么会产生管仲这样的经天济世之才、他受到过怎样的教育,从而可以窥探出当时阜阳教育之兴盛。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