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理论与技术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理论与技术

  • 字数: 34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余志晟、吴钢、张洪勋 主编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1224046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淡水生态环境不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微气候调节、环境污染物净化、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对准确把握淡水生态系统的污染状况,对淡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社会为保护生态环境、落实损害担责原则而做出的重要理论创新。近年来,涉及淡水生态环境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事件急剧增多,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数量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针对淡水环境污染事故高发,相应的环境损害评估工作与技术体系难以支撑环境损害索赔诉讼的现实需求。 本书的编写遵循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淡水生态环境损害的基线判定入手,重点阐述了环境损害溯源和损害程度判定等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并为司法鉴定机构、政府部门和生态环境保护公司从事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的专业人士编写了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为从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行业的相关人员提供了多方位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6章,从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的判定、损害溯源、损害程度量化方法、损害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详细介绍了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判定、因果溯源、损害程度定量评估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结合典型淡水生态系统环境损害的实证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了标准化的淡水生态损害分析方法和程序;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及规范,可为政府问责及司法鉴定提供依据。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相关专业学者、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使用,对于从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司法鉴定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和其他专职人员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余志晟,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做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科学。在淡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污染源溯源、污染源普查和排污许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因果关系及损害程度的判定技术方法 ”。应邀担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以色列自然科学基金会等评审,担任南非罗德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外籍评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的评审工作。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淡水生态环境现状
1.1.1 中国水资源现状
1.1.2 水资源的污染检测
1.2 中国淡水资源质量现状
1.2.1 中国淡水资源总体质量
1.2.2 中国各大流域和湖泊水体质量
1.3 中国淡水资源污染分析
1.3.1 中国淡水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1.3.2 中国淡水生态环境污染源
参考文献
第2章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判定理论与技术
2.1 背景
2.2 基本概念
2.2.1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
2.2.2 淡水生态环境基线
2.2.3 基线指标
2.3 淡水生态环境基线判定技术
2.3.1 基线判定原则
2.3.2 基线判定程序
2.3.3 基线判定常用方法
2.3.4 基线判定的难点问题
2.4 基线判定常用模型推算法
2.4.1 损害受体分类
2.4.2 非生物受体损害基线判定方法
2.4.3 单一物种或种群受体损害基线判定方法
2.4.4 生物群落损害基线判定方法
2.4.5 生态系统损害基线判定方法
2.5 适用性研究
2.5.1 湖泊适用性研究案例
2.5.2 河流适用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溯源技术
3.1 物化溯源技术
3.1.1 背景
3.1.2 物化溯源技术基本原理
3.1.3 物化溯源技术方法比选
3.1.4 适用性研究——基于水纹识别的水体污染溯源案例研究
3.2 模型溯源技术
3.2.1 背景
3.2.2 淡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
3.2.3 暴露分析
3.2.4 河流污染事件环境损害评估时空边界的确定
3.2.5 河流污染事件暴露途径特点与建立
3.2.6 暴露分析目标
3.2.7 关联性证明
3.2.8 水环境损害溯源模型
3.3 生物溯源技术
3.3.1 背景
3.3.2 MST法的基本原理
3.3.3 MST法的性能标准
3.3.4 MST中常用的源指示物
3.3.5 源指示微生物的检测
3.3.6 微生物溯源方法的比选
3.3.7 案例分析——基于猪源特异性拟杆菌16S rRNA基因标记的MST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评价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判定理论与技术
4.1 背景
4.1.1 国外淡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4.1.2 我国淡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4.1.3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量化在国内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4.1.4 国内外水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4.2 基本概念
4.2.1 淡水生态环境及淡水生态环境损害相关概念
4.2.2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4.2.3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4.3 损害判定原则
4.3.1 鉴定评估准备
4.3.2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
4.3.3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量化的范围及特征
4.4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技术常用方法
4.4.1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评估方法研究
4.4.2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4.4.3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4.5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技术常用方法
4.5.1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技术及恢复费用计算方法
4.5.2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其他常见方法
4.6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量化评估-应用示范
4.6.1 案例背景
4.6.2 生态环境损害情形案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应用技术指南
5.1 适用范围
5.2 评估程序
5.3 工作方案制定
5.3.1 基本情况调查
5.3.2 自然环境与水功能信息收集
5.3.3 社会经济信息收集
5.3.4 制定工作方案
5.4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
5.4.1 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
5.4.2 确定调查指标
5.4.3 水文地貌调查
5.4.4 布点采样
5.4.5 样品检测分析与质量控制
5.4.6 基线调查与确认
5.4.7 损害确认
5.5 地表水和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和确认
5.5.1 污染环境行为导致损害的因果关系分析
5.5.2 破坏生态行为导致损害的因果关系分析
5.6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与恢复方案制定
5.6.1 损害程度和范围量化
5.6.2 恢复方案的制定与期间损害计算
5.6.3 恢复技术筛选
5.7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5.7.1 实际治理成本法
5.7.2 恢复费用法
5.7.3 环境资源价值量化方法
5.7.4 虚拟治理成本法
5.8 鉴定评估报告编制
5.9 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效果评估
5.9.1 工作内容
5.9.2 评估时间
5.9.3 评估内容和标准
5.9.4 评估方法
5.9.5 补充性恢复方案的制定
5.9.6 恢复效果评估报告编制
5.10 常用淡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技术适用条件与技术性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办法相关咨询报告
6.1 背景
6.2 内容简介
6.2.1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管理办法》简介
6.2.2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管理办法》简介
6.2.3 《淡水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评估管理办法》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