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最后的讲义 福冈伸一 为何生命如此可贵
字数: 6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海峡书局出版社
作者: (日)福冈伸一
出版日期: 2022-06-01
商品条码: 978755670971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168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4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如果这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传达些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接近版(系列四本)《最后的讲义》集结各行业前沿的专业人士以“如果今天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 向年轻人做一次讲演。“最后一天,最后一课”,一次讲完一生累计的经验。★日本有名生物学家兼畅销科普作家的生命科学入门书从小时候是“昆虫宅男”的自己讲起,在微小的生物中发现生命的乐趣和宝贵;在小鼠被敲除的基因、人吃食物的消化过程、疯牛病暴发之谜的破解中,认识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抛弃传统生命观,用动态平衡的新视角认识生命生命不是单个要素的组成,而是各部分互相关联且流动;生命不是结实的高楼大厦,而是一个开口的圆弧,在自我毁灭与重塑中努力爬坡向上;生命没有时间的分节点,而是连续又流动的整体;动态平衡并非仅存在于某一个生命中,整个地球的生态体系中也是动态平衡的。★用极富文采和情感的语言,给年轻人以科学的启示与画家维米尔的跨时空连接,探讨艺术和审美对科学和社会的作用,一位科学家的艺术感悟;关于科学研究的苦恼,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地球上最有趣的生命体是什么?如何推导出“何为生命”的答案?生命什么时候才叫生命?……
内容简介
如果今天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传达些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接近版。日本有名生物学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作者写给大家的生命科学入门书,抛弃传统生命观,用“动态平衡”的新视角认识生物。生命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就替换哪里的机械,而是所有部分都互补且关联的一种“动态平衡”,不断破坏、分解,也不断替换、合成,地球的生态体系也是一样。“生命并非机械,而是一种动态平衡。”“面对‘有秩序的东西只能向着没有秩序的方向发展’这个宇宙的基本法则,生命必须要一直拼死抵抗。事实上,这正是生命存续的理由,同时也是方法。……因为生命在最初便放弃了让自己像建筑物那般‘生而结实’的方式,转为让自己先以柔软脆弱的肉身出生,然后采取不断分解、丢弃、替换的战略来对抗熵的增大。”
作者简介
福冈伸一日本生物学家,1959 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部研究员、京都大学助教等,现任青山学院教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客座教授。他的著作《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曾荣获三得利学艺奖、中央公论新社新书大奖。除了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成果外,他还擅长用饱含感情和富有文采的语言向大众科普生物知识和生命观点。同时,他也是一位执着的艺术爱好者,他热爱艺术家维米尔,用了20多年时间亲眼看遍维米尔存世的全部真迹,还举办了“动态”展现维米尔一生的光影艺术大展。无论科学还是爱好,他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一以贯之。其作品还有《动态平衡》《琉璃星天牛之蓝》《维米尔:被隐藏的维度》,译著《怪医杜立特历险记》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生命不是机械
昆虫狂热爱好者与显微镜
老鼠里有什么?燃烧自我的学者
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
第二章 一年前的自己其实是“另一个人”
食物在身体中会变成什么?
动态平衡
自我毁灭的生命
第三章 将利刃刺向生命的人类
如果怪医黑杰克移植鼻子的话
脑始与脑死
如何治疗花粉症?
疯牛病真正的可怕之处
扭曲自然的不自然的创造物
维米尔巡礼
第四章 答疑解惑
研究生物时的苦恼是什么?
为何身体不断新陈代谢,但人依然会衰老?
为何大脑也在“更新”,记忆却不会消失?
GP2基因的功能是什么?
人类究竟为何要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
地球上最有趣的生命体是什么?
你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会超越人类的智慧吗?
为何动态平衡的生命观无法成为主流?
动态平衡是否会遗传?
是否会出现外部没有进化,但内部进化了的情况?
能否将动态平衡代入社会或文化中去思考?
如何推导出“何为生命”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看待合成生物学?
审美与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进化意义?
如何看待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
临床医生和兽医该如何看待动态平衡并面对日常的临床实践呢?
不断增长的认知储备是否会通过遗传影响到后代?
生命什么时候才叫生命?
是否有方法可以论证动态平衡?
摘要
虽然这台显微镜并不高级,只是教学用的便宜货,但我仍然高兴坏了,一拿到手就立刻将蝴蝶翅膀摆在载物台上开始观察。经过观察,我发现原来蝴蝶翅膀上的颜色并非涂上去的,而是仿佛马赛克或樱花叶片那般,铺满了带有颜色的鳞片,每一片鳞片都散发着光彩,最终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在那时的我眼中,显微镜中看到的仿佛一个微型小宇宙,我接近沉迷于这个小宇宙,最终也导致我越来越交不到人类的朋友。 当时,还没有出现像“宅男”这样的词,但那时的我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昆虫宅男”。“宅男”这类人的特性是一旦对某样事物产生兴趣,便会顺藤摸瓜,深入挖掘源头。作为昆虫宅男的我,那时一接触到显微镜,立刻就想要探寻源头,我十分想要弄清楚“这么精妙的设备究竟是什么时代、在哪里、由谁、怎么创造出来的”这些问题。 现如今如果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只需在谷歌上检索一下立刻就能了解到,但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专享能让我找到答案的只有书籍。在我探寻显微镜的起源之前,每当遇到不明白的昆虫问题,我就会前往附近的公立图书馆找寻答案。那时的我总是努力在图书馆的书中找寻答案,探求知识的边界。 后来我了解到图书馆除了开架借阅,还有一个收藏了许多书籍的场所。要想进入这个藏书室,就要穿过借阅台旁边的小过道,然后跟图书管理员打个招呼。对于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说,这个过程宛如走迷宫般紧张刺激。图书馆中的藏书采用了“日本十进分类法”进行图书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我甚至记住了图书编号从100到990,以及每一个号码代表的是哪一类别的图书。自然科学的编号是400,而昆虫类图书则是从编号486开始的。这些数字被印刷在一张小贴纸上,贴在每一本书的封皮背面。而我便在编号400的书籍面前开始“安营扎寨”般地探寻显微镜的历史。 现在,我也经常对我执教的青山学院大学的学生讲这句话:“如果想要学习科学,最捷径的方式就是学习科学史。如果想要了解音乐,就去学习音乐史。”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以自己制定的时间轴深入挖掘,那么就能清晰地了解这门学问的由来和发展过程。而这一做法我从儿时起就开始无意识地践行并坚持至今。儿时的我接近没有通过网络即时获得答案的经历,而是在宛如“秘密基地”的图书馆书架前的狭小空间里,在不断摸索中学习科学的历史。 世界上首台显微镜是在距今350年前由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列文虎克生长于代尔夫特,这个小城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西南方,按照现在的交通工具来计算,乘坐电车1小时左右便能到达。其时是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刚揭开序幕不久。这一时期的代尔夫特仿佛一座城堡般的城市,四周都被沟渠包围,从城市一头走到另一头差不多10分钟的样子,可以说是座非常狭小的城市。而17世纪的荷兰正凭借产业与贸易的发展,处于走向繁荣的经济交叉点,同时是艺术与文化的交叉点。这就导致不仅阿姆斯特丹与莱顿发展得欣欣向荣,代尔夫特这座小城也有许许多多的欧洲人到访,各种知识与技术聚集在这里。 而在代尔夫特发明出显微镜的列文虎克,在形似卡扣一样的板状主体上,嵌入了自己精心打磨出的镜片,并通过这个显微镜雏形观察了许多东西。然而,列文虎克既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不是大学老师,更不是什么专业的科学家,他只不过是代尔夫特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市民。尽管如此,他依然凭借自己的热爱,专注于显微镜的制作,经过反复的改良,成功发明了人类目前第一台能够精密观察微观世界的仪器。 P7-1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