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及政策优化研究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及政策优化研究

  • 字数: 28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周景坤 等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5223121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围绕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运用空间分布图、基尼系数、区位熵、内容分析法等全面地分析了京津冀高雾霾污染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机理,构造了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专家调查,依据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等原则遴选出京津冀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构建了京津冀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8年经济、产业和环境数据,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高雾霾污染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对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京津冀高雾霾污染产业空间分布呈现转移和小幅度扩散趋势,主要聚集于北京、天津和唐山,京津冀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度缓慢上升,2013年由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耦合协调度出现了下降。
作者简介
周景坤,男,1970年生,湖南新化人,浙江大学博士后,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区域大气环境政策与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应急项目、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科技厅重点、省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两次,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政策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气环境自净能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研究
2.2 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3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2.4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2.5 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
2.6 文献评价与前沿动态分析
第3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高雾霾污染产业识别及相关概念
3.2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动态监测的理论基础
3.3 政策供需理论
第4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高雾霾污染产业的时空分布状况
4.2 高雾霾污染产业的空间均衡性分析
4.3 高雾霾污染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分析
第5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
5.1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型选择
5.2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5.3 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动态监测
第6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实证调查
6.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体系构建
6.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问卷调查
6.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问卷统计分析
第7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
7.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供给演进
7.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供给演进
7.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供给演进
7.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供给演进
7.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演进
第8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8.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分析
8.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分析
8.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第9章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优化
9.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优化
9.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优化
9.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优化
9.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优化
9.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优化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